中国改革攻坚阶段的政府转型 ——在“2005年中越经济改革比较论坛”的演讲 迟福林 2005年4月16日 从总体上说,中国当前的改革攻坚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能否实现市场化改革的实质 性突破;二是能否解决好改革与多数人利益的问题;三是能否实质性推进以政府转型为 重点的结构性改革。在这三大挑战中,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已成为影响整体改革进程的 关键性因素。因此,近两年来,中央政府着力推进政府改革,把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 府转型作为改革攻坚的重点之一。推进政府改革、实现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 府的转变,已成为新阶段中国改革攻坚的重要任务。 一、政府转型已经成为新阶段改革攻坚的中心和重点 我院2004年中国改革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80%的专家学者认为政府转型应当成为“十 一五”时期改革的中心和重点,持否定意见和回答不确定的比例分别只有3%和17%。我 国中央政府对推进政府改革高度重视。前不久,温总理在“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 ,明确地把政府改革作为今年五项改革任务的第一项。去年,我国从投资体制、财税体 制、行政审批等多方面开始推进政府改革。问题在于,我国现阶段的政府转型在打破 GDP政绩观方面,由于受到政府自身利益和干部人事制度的制约,实际进展有一定困难 。把政府转型作为下一步改革攻坚的中心和重点,还需要突破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障 碍。 1、加快政府转型对解决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决定性影响。去 年我国宏观调控反映和暴露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等三大问题, 凸显政府转型的滞后,其根本在于体制问题、制度问题。第一,盲目投资和低成本扩张 的根源在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第二,土地市场混乱的根源在于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 市场发育的滞后;第三,信贷问题是国企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直接结果;第四, 电力短缺与垄断行业改革滞后有很大的联系;第五,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衡,反映了收 入分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宏观调控的实践证明,解决经济生活和经 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改革,有效地推进政府转型。 2、加快政府转型对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有决定性影响。当前,推进各项经济体制改革 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的实际步骤。例如: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需要政府职能转变,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投资体 制改革的本质涵义是什么?就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投资权限,给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更大的自主投资的空间。要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土地市场,就需要在这些生产要素市 场中弱化政府的行政干预。另外,电信、铁路、电力等基础产业要开放市场、打破垄断 ,首要条件仍然是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说,政府转型不到位,这些改革很难取得突破和 进展。 3、加快政府转型对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我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并无 好坏之分。好的市场经济是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正确结合的结果。行政权力过度干预经 济,就会滋生腐败,从而形成坏的市场经济。大量事实证明,政府直接掌握大量的经济 资源和一定的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权力,使不断扩张的行政权力和资本结合,就会抑制 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容易形成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使某些集团性 、体制性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扩大。 有人说,腐败问题和贫富差距拉大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市场化 改革不到位才是主要原因。例如,市场化改革滞后给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收入分配制 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到位,是拉大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经济转轨中,我们要 纠正各种形式的假改革,防止改革在实践中的变形。例如,借政府经营城市之名,大量 批租土地,其背后就有各种权力寻租行为。我们不能不加分析,把腐败问题和贫富差距 扩大的原因归到改革上。建立好的市场经济,最具实质性的步骤在于加快推进政府转型 。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是改革攻坚的基本目标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曾经对经济快速增长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去年宏观调控暴露出的问题,凸显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非改不可。 1、市场主导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需求。去年的宏观调控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政 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济矛盾和经济风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 步:一是虽然大部分的商品市场和一般的要素市场都已放开,但政府对土地、资金等重 要生产要素仍然具有很大的主导权;二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级政府还在一定程度 上扮演投资主体的角色;三是金融领域和基础领域尚未打破国有垄断与行政垄断的状态 ;四是这两年虽然大幅度废除了行政审批事项,但是某些实际的审批权控制得更严。政 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粗放型增长,而且还会由此引发大量的社 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弊多利少。 2、市场主导是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客观需求。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中,既成为生力军 ,也成为主力军之一。也就是说,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的背景下,政府的 经济职能已发生重要变化。因此,政府应当由构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向创造并维护各类 企业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转变;由放开商品价格、培育市场向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转变;由经济建设和投资的主体向经济性公共服务主体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