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笔者随重庆市政府农业考察团赴欧洲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丹麦、芬兰等国,对欧洲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 一、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目前,德国、意大利、丹麦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农业的经营理念、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科研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转变。虽然这些国家农业占GDP的比重不大,但鉴于农业基础性产业的特点、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国家整体食品安全的考虑,欧洲发达国家对农业普遍给予高度重视。从建立高效的农业经济运行体制,重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以及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对农业予以支持和保护,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考察情况看,这些国家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支持保护农业的措施主要有: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欧洲发达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很高。所到之处,除了森林,就是草坪,几乎没有裸露的地面。奥地利森林覆盖率达46.2%,德国农地利用面积和林地面积之和,占国土总面积的78%。欧洲发达国家还用法律来确保“清洁农业”的发展。如丹麦的法律规定:冬季65%的耕地必须种植绿色作物以减少氮的损失;限制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类型;农场主必须记录肥料的使用量,并且使用农作物的轮作表。清洁农业的核心是确保在干净和安全的环境中生产出卫生、新鲜的产品。生态农业、清洁农业的发展推进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到乡下去旅游,体验淳朴的乡村风情,成了欧洲人旅游度假的新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环保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久居城市里的欧洲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作为度假地。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现在,绿色农业旅游的概念已不再是传统上单纯的观光游览。在欧洲,传统上的农业旅游只不过是人们深入乡村,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而如今的绿色农业旅游则是被赋予了不少新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和绿色环保。欧洲现代农业旅游区的管理者们利用乡村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以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的各种需求。这种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经营者增加了一系列具有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的设施,使乡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 (二)推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 在意大利米兰,连绵百余公里的水果种植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意大利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引种猕猴桃,由于栽培猕猴桃的经济效益明显,因此其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使意大利不仅在欧洲,且在世界上猕猴桃的种植占有显要的地位,其猕猴桃产量成为仅位居新西兰之后世界第二位的国家,且成为该国出口创汇的另一项重要产品。 上世纪20年代,意大利就在种植业上开始大量采用喷灌。目前,意大利大田作物玉米、牧草和蔬菜均采用喷灌;而葡萄、柑桔、猕猴桃、油橄榄等果树则采用滴灌。滴灌不仅省水,保墒效果显著,还可将肥料溶液混入水中进行施肥。由于采用了新型的灌溉方式,使灌溉效益一般增产1.5~2倍。 意大利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国,每年生产的58亿升葡萄酒中近19亿升出口。意大利种植业的分散情况与我国相似。意大利大约有100个葡萄种植园,其中2/3的面积不足1公顷,面积超过50公顷的仅有几个,却养活了3万多家葡萄酒厂的约15万个葡萄酒品牌。在意大利每个葡萄酒企业,甚至是每个品牌的每一规格的葡萄酒,身后联系的就是一大片农村和葡萄园。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种植葡萄的农户与酒厂是利益共同体,葡萄酒生产从原产地、葡萄品种、最低酒精含量、最高产量、培植方式、修剪及酿酒方法,都有严格的标准。 现代化大大促进了意大利农业的发展。近30年来,意大利谷物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500%、蔬菜水果部门提高950%、肉类部门提高140%、奶类部门提高500%、葡萄酒部门提高450%。1951年,意大利每个农业劳动者只能供养5.5个人,到了1980年发展成可供养19.5人,1990年可供养35人。在农业用地面积减少350万公顷,农业就业人口平均每年减少5.2%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增加一倍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更大。 (三)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组建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运行体系 丹麦素有“欧洲食橱”的美誉,丹麦农业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说,丹麦的农业是“强质产业”。畜牧业在丹麦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全国60%的耕地种植谷物,种植业主要为畜牧业服务,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专业农场主近80%的收入来自畜牧业。农业、养殖业及其加工业一直是丹麦对外贸易的重要依托,是一个真正的创汇产业。长期以来,丹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猪肉出口国之一,瘦肉型良种猪——长白猪(兰德瑞斯)是丹麦的国宝。据了解,丹麦农业取得较好的业绩,除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广阔的可耕土地外,其合理的以畜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个产业体系兼顾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分散的初段农业产品生产方式,又能保障加工、流通领域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经营,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丹麦的农业范畴,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仅从丹麦农业归口政府部门的全称“丹麦食品和农业渔业部”,就可看出大农业观念的不同(1993年意大利也取消了原来的农林部,建立于新的农业、食品和林业资源部)。丹麦农业涉足于一、二、三产业,使农业的产业链延长,在农业产业内部创造了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就业机会,反过来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丹麦农业组织结构来看,农民合作化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的行业组织(农协)为产业化体系共同构成了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二大体系。丹麦农民可以自由加入合作社,但一旦作为合作社社员,就必须把全部农产品卖给合作社加工单位,合作社加工单位也必须承诺接受农民的全部农产品,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产品销售和合作社加工单位原料的供应问题,农民还可分享合作社应得的利润。为了与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特定的组织联系,使不同部门的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农业生产者参与市场的能力,丹麦还有众多的农业行业组织在农产品销售和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丹麦农业理事会作为丹麦农民的行业协会,下设9个专业出口公司,控制全国农产品的出口,这些非官方的行业组织与各种合作社一起,成为丹麦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销售的最主要力量,使丹麦农民摆脱了直接参与市场经营活动的尴尬,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和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社会化和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