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关系文明就是指一定政党制度下作为政党政治行为主体的各个党派之间尤其是执政党与非执政党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有序性,它标志一种政党制度的成熟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的进步状态,对于国家政局的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现实的政党关系文明既依靠政党制度安排,更需要政党实践建构。当代中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文明,无论对于“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注: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还是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政党关系是“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在领导、控制、组织或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特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分配为内容的政治关系。”(注: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一种政党关系的文明状况,主要取决于其政党制度和政党体制的文明程度以及其中各个政党之间尤其是执政党与非执政党之间有无根本矛盾和利害冲突。此外,还包括这种政党制度和政党体制下的矛盾和冲突双方缓解矛盾、化解冲突的自觉程度和调适能力。从根本上说,衡量政党关系文明状况的标准,在于其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政党关系文明问题,应当将其置于现代世界政党关系文明发展这一宏观视野之下来进行。那么,世界政党关系文明发展表现出哪些主要时代特征呢? 1、基础:广泛的政党理念认同。当今世界各国政党大都能在保持意识形态继承性的同时,努力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根据实际政治的需要去灵活地变换策略,而且便于吸收各种对于获取或巩固自己政治地位有利的理论和主张。所以,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党尤其是执政党一般既不在政治活动中始终强调自己的阶级性,也不为了执政而放弃这种属性,而是在保持阶级性不变的情况下,尽量表现出自己是全体国民利益的代表,这是现代世界政党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一种十分突出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现代世界政党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政党理念趋同化的倾向,即政治中庸化逐渐淡化了政治运行中的意识形态所属,政党之间在基本政见方面开始彼此接近,党际合作与政策协调日渐成为政党关系中的主题,这种现象既是各国国家性质的现代表现,也是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向。由于这种广泛的政党理念认同,各个政党之间往往具有基本相同的政治观念、一致的政治目标,以及重大原则、方针上的共识。在西方,这种政党理念认同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英国两党制的同一性最根本的是两党通力合作以保证政府体制的稳定和正常运转。”(注:曹沛霖、徐宗士主编.比较政府体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就像有的学者形象地分析的那样:英国的工党和保守党犹如袋鼠的前腿和后腿,总是以跳跃的方式合作前进。再如,“美国的政客们尤其是保守的政客们,总是避免彰明较著地强调政党之间的真正差异,即他们是以不同的阶级、种族群体及宗教为基础并代表他们的利益的。公开承认而且强调这些差异,看来就会失去选票。每个政党都希望得到属于另一派有联系的群体的那些人的选票。”(注:[美]马丁·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46页。)事实的确如此: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虽为上台争吵不休,但两党在政治纲领方面却大同小异。在2000年大选中,小布什正是利用克林顿当年的竞选策略,将共和党的一些纲领主张向中间靠拢,从而最终取得执政地位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不仅以具有广泛性、优化性、紧密性的工农联盟结构为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而且以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祟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所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是各进步阶级、进步阶层充满利益感的社会。如同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说:“革命为所有获得政治意识的新团体带来新的团体感和认同感。”(注:[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83页。)今天,这种政党理念认同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原则和重大方针上的共识,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应当说,正是这种政党之间广泛的政党理念认同,为政党制度文明发展创造了条件,进而为政党关系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支撑:强大的政党力量主导。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保持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依靠强大的政党力量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政治动员。所以,尽管世界各国大都存在许多政党,但是起主导作用甚至起支配作用的只是一两个力量强大的政党及其政治运作,这是现代世界政党政治文明发展中的又一较为明显的现象。在这方面,英、美两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德、法、意等国虽是形态各异的多党制国家,但是主要执政的政党基本稳定,内阁主要成员基本稳定,因而历届政府的内外政策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国家政治社会稳定和发展。众多资料还显示,许多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发展初期,也都普遍建立起由强势政党为主导的政党体制。例如,由于东亚各国相对集中的政党结构为其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较为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因而这些国家大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发展的经济成就。相反,非洲、拉美一些实行多党制的国家,由于政党骤生骤灭,分化组合不断,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党作为政治发展的主导或支配力量,因而政治社会局势极不稳定。例如,9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非洲许多国家盲目照搬西方的多党制,结果给非洲带来的不是民主,而是灾难。卢旺达多党大选后,卢旺达、布隆迪总统同时遇难,导致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部族复仇,数百万人被杀,国家四分五裂,经济崩溃。上个世纪,阿根廷的经济发展大概排在世界前8位,后来仿效西方多党竞争。结果,在半个世纪时间里,政府更迭就达25次,军人政变也达26次。由于国家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危机,世界经济排名落至第80位。社会的长期激烈震荡,迫使总统不得不宣布“国家破产”。在我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国家发展、民族兴盛的坚强支柱。各民主党派作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干部型政党,结合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关系,既能避免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混乱,又能克服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弊端;既能实行集中的统一领导,又能实现广泛的政治参与;既能保持政局的稳定和人民的团结,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或支配作用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的力量,尤其是强势政党在政党关系文明发展中的控制力和整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