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城市化的滞后。当今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是50%,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是80%以上甚至更高,而我国只达到35.6%。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显示,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唯一有效的综合手段,尤其是实现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农民化解农业生产冲击能力的根本方略。因此,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农民市民化并科学地选择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道路,这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农村城市化,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 中国作为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人口大国,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关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是2020年全国实现小康社会和强国富民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是通过农村城市化实现农民市民化。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将进入以农村为主要空间的农村城市化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和农村城市化。其实质是城乡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在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下,农民与市民成了两个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和利益主体。农民不仅是产业分工和劳动阶层的象征,而且也是社会阶层和各种制度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因此,农民市民化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概念,而且也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综合演变的过程。农民市民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实现与市民同样的权利、义务和价值的转化,真正成为完善的社会人。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是农民身份市场化、就业方向非农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居住和生产生活范围的非农化。 加速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从各自存在的优势出发,谋划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富裕的方略,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空间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并且不断向农村、尤其向郊区延伸,“逆城市化”作为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已经成为发展的潮流;而农村,尤其是城市郊区的空间同样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安排,包括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通讯、商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教育、文化娱乐、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发展,以增强农村和郊区对城市功能的取代性;同时,农村和郊区的生产、流通需要进入城市,“都市化农业”、“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园林农业”已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城乡一体化主要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它是城市和乡村经济由于日益紧密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实质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城乡一体化作为一个经济过程,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一种适度且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城市功能的综合化。城市的主体功能正在由生产转向服务为主,即城市将不仅仅是一个生产中心,更重要的是将成为贸易、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的中心。 二是城市地域概念的超行政化。现代经济是以城市经济的增长为依托的,在带领和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扩散和辐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心地区、小城镇和城乡结合部的经济逐渐融合,出现了以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为基础构成的经济,使得城市的发展出现超行政的区域渗透现象。 三是城市形态的多类型组合化。除了按照城市规模和功能划分城市的大小和等级外,城市群和城市圈等组合形态也已出现,成为政策进行城市化发展的规划的重要选择。 四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以交通通信、城市建筑与道路以及公共设施为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使城市各种功能的发挥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化。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建设的新视角。现代化城市将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载体。这种趋势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显得尤为明显,因此,只有适应这种趋势,才能减少城乡之间“扩展”和“进入”的成本,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城乡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为此,必须将城乡置于统一的空间下,谋划城乡一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构筑有利于城乡开通的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等等,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在地域、形态、功能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里的关键是要努力做到四个一体化: (1)工业发展一体化。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意义,在于为农业现代化担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资金支持二大载体的重任。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农村工业水平,积极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节约资源、提高农业附加值、保护环境、服务于城镇功能建设的产业。与此同时,要加快乡镇企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城市和郊区的各种优势名牌产品为龙头,组织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对那些农副产品加工型乡镇企业,提高其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以改造,同时应有计划地把城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向郊区农村转移,使原料就近产地加工增值。要积极采取配套措施,促使乡镇企业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范围内的流动和重组。鼓励城市大企业与乡镇企业发展新的联合,组成城乡联合优势互补的大企业集团,以弥补乡镇企业技术含量少、生产不经济的缺陷,从而提高参与国内外大市场综合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