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过热的原因分析 1.投资是怎样过热的 一个案例:投资中的种种违规行为是为了获取利益。2004年4月6日,民营企业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800万吨钢铁项目被叫停。可以粗略估算一下这个项目通过违规运作节省了多少投资成本。 首先看土地成本,报道没有提到这个项目的土地交易价格。但据有关资料,2003年,全国协议出让土地面积占同期土地出让总面积的70%,但却只占土地出让总金额45%,可以保守地认为,协议出让比其它竞价性的土地交易方式价格低25%。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成本在工业项目总投资中约占到20%—40%,我们以平均数30%计算,则该项目中投资方通过土地违规操作节省了7.5%(25%·30%)的总投资成本。 再看环保成本,钢铁项目属于较重污染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修建大规模的钢铁厂应该有严格的环保措施。而且环保设施要与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从一般情况来看,环保投资应占工业项目总投资的10%—30%,钢铁项目靠近上限。据了解,由于这个企业污染严重,周边居民多次上访,要求企业搬迁,其环保措施可能是没有,至少是不完善。那么,保守估算,这个项目至少节省了占总投资10%的环保成本。 最后看资金成本,该项目投资总概算为104亿元,银行贷款约34亿元,假设自有资金约占40%(全国平均水平为30%)即41亿元,这样至少有29亿元缺口。也就是说,凭拖欠农民工工资、材料费等,该企业等于获得了近30亿元的长期无息贷款。按年利率5%计算,年节省利息1.5亿元。以拖欠3年计,总节省利息4.5亿元,折合资金成本为4.32%。如再考虑到拖欠土地补偿费用,总的节约资金成本不会低于5%。 总的来看,该钢铁企业依靠违规占地、违反环保法律和拖欠工程款等节省了22.5%(7.5%+10%+5%)的投资成本,这应该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更客观地分析,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通过非法和非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比正常条件下至少节省了20%—40%的投资成本,而这些是其投资者本应承担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 可以看出,企业违规的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作用。2004年1-2月份的投资增长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占60.81%,增长55.2%。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钢铁新开工项目中,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项目占到80%以上。即使是民营企业投资,后面也有政府的影子。可以说,地方政府成了企业违规低成本投资的包庇者和怂恿者。 但地方政府的职能为什么会错位?垂直行政体系下的官员升迁机制是其体制基础;不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是其诱因;地区之间的非理性竞争成为其外部推力;而层级结构下的委托代理问题则放大了地方政府官员的目标偏差。 2.投资过热的另一面——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消费结构的突变点 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我国人均GDP开始突破1000美元的临界点。对这个数据的一种经典解释是,消费结构开始升级,也就是说,汽车和房子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对象。 消费结构的变化怎样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应该说是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中最值得关注的事情。就此而言,尽管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早就把汽车和房地产列为支柱产业,但是,汽车和房地产业从未能像现在这样多地体现出它们的支柱特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于2004年初宣布,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化工业时期——另有人把这种变化描述为新型工业化。就像钢铁等行业的投资增长被称为“天文数字”一样,“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时期”也是我们此前未曾经历过的,它究竟怎样带动了投资的增长,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投资迅猛增长的排斥,差不多就是对“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的排斥。换一个更为正面的说法就是,所谓的经济过热很可能是“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的一个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它还可能是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或者结果。 3.人为地扭曲市场机制造成投资过热 目前造成一些特定行业投资过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倾斜下,项目投资中成本收益比发生了人为扭曲。据调查,许多企业家之所以积极投资钢铁等行业,一方面是市场价格走高,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因此,在企业家看来,当前投资钢铁等行业确实是见效快的投资,常常是一年建厂、二年投产、三年回本,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即使采取审批管制等措施,依然还是可能有一些地方设法投资钢铁。 又比如,一些沿海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已经十分缺电,但是,对于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依然给予的是与居民用电差不多的优惠电价;中国的石油资源短缺已经是一个中长期的现实问题,但是中国的油价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却相对较低,以至于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油耗最大的汽车车型销售状况非常好;一些高污染的行业,因为政府没有将其污染行为进行监管、采取税收等方式将其外部化的污染内部化,使得这些高污染行业在不考虑污染时依然是盈利水平很高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