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先生以创办“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在北碚嘉陵江三峡地区进行的乡村建 设而著称于世。他在成就如此众多而显彰的事业的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 价值不菲的思想遗产。限于篇幅,本文拟就卢作孚的计划经济思想作一介绍和评论。 一 搞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是卢作孚一贯的思想。 北碚乡村建设刚刚启动时,卢作孚曾在印发给北碚峡防局所有工人员的《怎么样做事 ——为社会做事》的手册中,把“计划”列为搞事业的信条之一:“无论做什么事,事 前贵有精密计划,事后尤贵有清晰的整理。今天整理出来的事项,不但是今天的成绩, 又是明天计划的根据”,认为“精密的计划”,“是乡村建设中不可避免亦不可疏忽的 根本问题”。(注: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 7页。)1936年10月,卢作孚发表《如何加速国家的进步》,认为要加快中国经济建设的 步伐,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应当“确定整个计划”,“中华民国需要进步,尤其 需要在整个计划下进步。整个计划必须决定于政府,尤其必须决定于中央政府”。(注 :《卢作孚文集》,第438页。)这是他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应当有计划。19 44年,经过较长时间实践的积累和思索的深化,卢作孚对此有了更加坚定和成熟的认识 。他在复旦大学、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他前往出席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国际通商会议的欢送 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只创办新的现代事业而没有整个妥善的安排,即易发生很大 的弊害,引起整个社会的不安。尤其是中国的建设,更不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计划”。他 认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建设,“国家只须控制两个武器:第一是法律,第二是计划。两 者都是维持秩序,法律从消极方面规定了人民的行动范围,计划更从积极方面规定了人 们行动的方向和途程”。有了计划,中国经济建设就“有鲜明的目标,有前进的道路, 有光明的前途,不仅鼓舞了中国人奋斗的力量,也鼓舞了外国人帮助的信心和同情”。 (注:《卢作孚文集》,第578—579页。)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卢作孚在《战后中国究应如何建设》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计划经 济”的概念。他说:“使一切经济事业——生产事业、交通事业、贸易事业、金融事业 ——在国家的整个秩序上发展,在国家预定的计划上发展,这是经济建设最进步的方法 。经济建设而有预定计划,应叫做计划的经济建设,或简称计划经济。”(注:《卢作 孚文集》,第606页。)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极应以计划经济代替自 由经济,以竞赛代替斗争,集中人力、物力在成功的事业上,减少无谓的损失,加速建 设的完成。”(注:《卢作孚文集》,第608页。) 二 卢作孚“计划经济”思想的提出,有他一贯的重视计划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思想 的发展,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和《实业计划》的继承,此外,还有更深刻的历史背 景——这就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特别是经济思想界出现的颇具影响 的计划经济思潮。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工厂 停工、商店倒闭、银行破产、失业激增。工农商各业陷于瘫痪状态,国民经济频现崩溃 之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一下子倒退了25年。猛烈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深重的社会危 机,失业成了流行的瘟疫,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工人罢工风起云涌,中小资产阶级 的抗议此起彼伏,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于风雨飘摇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 的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在此期间,苏联工业投资24 8亿卢布,新建大中型工矿企业1500多个,使工业固定资产增加了1.2倍。工业总产值比 1928年增长了102%,年均增长达19.2%。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卷,第231页。)在一个很短时期内,实现了把“苏联由一 个任资本主义国家摆布的软弱的农业国家,变为不受世界资本主义摆布而完全独立的强 盛的工业国家”的目标。(注:《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7页 。) 如此巨大的反差对中国思想界的刺激是空前强烈的。长期和正在饱受外患内忧困惑的 中国人,在寻求和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时候,自然会受到这种巨大反差的启示,必然会 考虑在发展中国经济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放任经济”所造成的经 济危机的弊害,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一时间关于计划经济 的议论溢满朝野,谈经济建设者言必称计划经济。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统一关 于经济咨询之调整研究、具体设计,藉树计划经济之基础以利建国案”,声称:“考近 代之言经济建设者,莫不如苏俄之足资借镜。”(注: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 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四编:《战时建设(三)》,(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 1988年版,第180页。) 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思潮之大者,就其实质有两种。一种主张仿效苏联,实行公有制 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制度,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生产与分配才有合理的处理 。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遭遇的严重经济恐慌,大部是由于生产与分配方法不合理的 缘故。”(注:张良辅:《中国现代化的障碍与方式》,《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193 3年7月15日。)认为计划经济是“人类历史之高度发展的经济状态”,因为它“不是以 生产关系支配人类,而是由人类自己来支配生产关系”。(注:张耀华:《苏联计划经 济之理论与实践》,《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1933年7月15日。)一种主张国家干预经 济,实行“部分计划”的统制经济。统制经济论是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 后,逐渐风行于西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其实质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 通过国家干预和“部分计划”的手段来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的一种改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推行的、被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界奉为“国家干预 经济”典范的“新政”,以及它在使西方各国摆脱经济危机噩梦时所发挥的“奇效”, 对正在思考中国经济如何摆脱30年代初以后再度陷入困境的中国经济界和思想界不能不 产生共鸣和影响。1933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部长宋子文出席华盛顿经济 讨论会和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期间,考察了西方各国为摆脱经济危机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及 其成效,回国后率先提出“以国民经济为中心,厉行经济统制”的主张,并很快被国民 党决策当局接受。由于官方的认可和推动,统制经济论很快发展成了计划经济思潮中的 主流,如时人所言:“现在流行的口号要算是‘统制经济’了!左倾的好,右倾的也好 ,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统制经济是人类走向极乐世界的大路。”(注:丁 文江:《实行统制经济的条件》,天津《大公报》1934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