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唱片的诞生以及传入上海 1877年11月6日,时年30岁的托马斯·爱迪生研制了世界上最初的留声机,这台装置录下并播放了他亲自演唱的“玛丽有只小羔羊”。(注:《クロニツク世界全史》,讲谈出版社1994年版,第849页。)留声机也称为唱机,是使唱片发放声音的装置,由旋转机构和唱头两部分组成。旋转部分由弹簧发条驱动,使水平圆盘和置于其上的唱片作匀速转动,并由调速器控制圆盘的转速。唱头一端安有金属膜片,膜片中心和唱针相连。唱针随唱片的转动而发生振动,并由杠杆作用将振动放大,推动膜片作相应的振动,由此可听到加强了的与灌片时相同的声音。为使膜片的振动能够有效地发声,必须在膜片后接一只喇叭。(注: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8页。)1887年,旅居美国的德国人伯利纳(Emil Berliner)研制成功了圆形唱片(也称蝶形唱片)。1891年,他再度研制成功了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发明了唱片的生产工艺。1895年,爱迪生建立“National Phonograph Company”,开始有规模地生产和销售留声机。在此前后,包括伯利纳在内的一些欧美人士也开始兴办企业,生产、销售唱片和留声机。(注:“大事记(一)世界录音技术发展史”,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网站(www.ecrsc.com)。)唱片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开始发展起来了。 唱片与留声机问世以前,比较忠实地记录下声音并将其再现只是人类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现在,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声音能够被复制、传播,给人们的听觉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由于听觉的内容与质量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唱片和留声机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器物,关键之处在于它们可以通过左右人们的听觉使生活发生改变。而人们对感官享乐的追求,就成为其进入社会生活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唱片在欧美方兴未艾,即传入上海。若干资料显示,最早在20世纪初叶,上海的洋行已开始销售唱机和唱片,上海是中国最早出现唱片和留声机的城市之一。(注:“大事记(一)旧中国唱片工业”,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网站(www.ecrsc.com).) 二 20世纪初至30年代上海唱片业发展的历程 1.20世纪初至1916年:外国唱片一统上海市场的年代 20世纪初年出现在上海的唱片和留声机,均为清一色的外国产品,主要由洋行负责销售。一些洋行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推销相关产品,英商谋得利洋行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家。“谋得利”英文名为“MORTRIE”,由英国商人于1850年设立,是一家长年生产、经销风琴、钢琴等乐器的琴行。唱片传入上海之初,该行即将之纳入经营范围。 1905年2月18日《时报》第246号第4页第一张上就登载有“英大马路英商谋得利有限公司”的广告,大标题为“普天下第一等”,小标题是“新式顶响唱戏机器,比戏台上唱更响,永远不坏”。该洋行称:“刻由英美名厂托本公司独家经理头等唱戏机器,比以前他项之货大不相同,每只自念四元至二百余元,京调、徽曲、广调、昆腔、帮子、各省小曲、洋操时调、男女哭笑,一应俱全。”并特别指出“仕商赐顾,请认明大小机器底面有本公司牌号以及坐狗牌为记。讲买之时,祈认明机器上黑底白字铜牌子,西字号码方是真货。京调用仙孩牌,洋、广调用坐狗牌为记。”(注:《时报》,1905年2月18日。) 除了洋行,一些别的机构也会参与此道,包括报馆。同年3月2日《时报》第259号第四页第一张上刊登着时报馆“寄售留声机器”的广告,内称“今有美国哥伦波制造之头等留声机器,全副唱筒三打,均唱外国戏调,装置一匣,售价七十五元。如合意者请来本馆领看可也。”(注:《时报》,1905年3月2日。) 所谓“坐狗”即“狗听喇叭”,是1901年10月成立于美国的“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中文简称“胜利公司”)所使用的著名的“Nipper”商标;而“仙孩”则是英国留声机公司所使用的商标,英文为“Angel”。这两家公司当时都属伯利纳所有。所谓“美国哥伦波”则是指1888年以来闻名于世的“Columbia Recorders”(即哥伦比亚唱片公司)。20世纪初叶,“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Columbia Recorders”在美国的留声机及唱片生产方面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时报》上的广告表明,1905年前后,上述两家企业的业务已经延伸到了上海,彼此进行竞争。 当时上海唱片市场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据中国音像协会称,“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国产唱片’是1904年胜利唱片公司(VICTOR)灌录的我国京剧大师孙菊仙的《举鼎观画》、《捉放曹》等。”(注:“纪念中国唱片10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中国音像协会网站(www.chinava.org)。)国内生产唱片的其始年份是1917年,因此最早的所谓“国产唱片”或是由外国公司委托代理洋行先在中国灌音,然后在国外加工成唱片;或是灌音、制作过程全部在国外完成。英商谋得利有限公司在广告中所述的“京调、徽曲、广调、昆腔、帮子、各省小曲……一应俱全”等等,全部是在外国制作的唱片。这是中国早期唱片的一大特色,也反映了外国公司为打开中国市场所做的本土化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