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粤商文化主要载体的粤籍商人,其构成在地域上有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板块,在形态上有粤地商人、外地粤商、香港粤商及粤籍侨商等四类。由此而促成了粤商文化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既有传统的岭南商业文化特色,更带浓厚的近代商业特色。粤商文化和华侨密不可分,粤港侨华商身份经常是三位一体,结成牢固的纽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新事物、新观念不少被粤籍商人感知,并传递到上海,引导潮流,形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 粤籍华商乃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界颇具能量的一个群体,其影响远远超出本省,众多粤商在外埠活动,声势浩大,其流风遗韵甚至及于今日。1907年,广州《七十二行商报》发刊词云:“各行省无不有粤商行店,五大洲无不有粤人足迹”。粤商文化对内辐射路径,最突出的就是沿海北上,通过上海而扩散到全国。 粤帮曾是19世纪上海最有影响的商帮,但清季其在沪之地位有所衰落。民国初年,随着上海永安公司的兴建,掀起广东商业资本又一次大规模投资上海的浪潮。此次投资高潮由粤籍侨资打头阵,广东本土资本紧随其后。至30年代,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环球百货公司成为粤商经济力量的一种象征。此外,粤商在纺织、针织等业中,也有相当影响。时论称能有实力支配上海甚至全国的,要算宁波帮(把持上海银行界)和广东帮(在上海工商界有着雄厚的力量)(注:郭绪印;《老上海的同乡团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页。)。1933年10月《广东旅沪同乡会月刊》创刊号云:“上海工商百业,政学各界,都有广东人的踪迹;南京路和北四川路,更多广东人的大商场;而且办工厂的人,也不见得少”。史籍记载当时在沪的广东籍者达30多万人(注:郭绪印;《老上海的同乡团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粤籍华商控制了上海诸多行业。如上海南洋庄主要经办土特产品出口,有广、闽、潮及本帮,其中尤以广帮办庄为多。大致有几种性质;(1)香港粤籍商号在沪分号,如聚德泰、梁球记(山地货业)等;(2)广州总号在沪设的分号,如广裕纶(丝绸匹头业)等;(3)上海粤商开设的沪—港—南洋间贸易商号,如粤安和(丝绸匹头业)、钜安(纱布业)等。这类广帮办庄也兼营进口业务,如南洋海味、胡椒、白藤、拷皮等,大多经由香港进口。最盛时在五卅运动期间,此类办庄计有三四十家。中国棉纱、棉布的出口始于20世纪初,20年代上海南洋庄出口纱、布以广帮为主,销往地区首推香港。上海市场纱和布的涨价,有时是由于广帮字号大量办货到香港而引起的(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编著:《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47、479页。)。 中药材的出口一向由华人商行经营,上海乃中国外贸中心,各地药材商帮如广、闽、汕、厦门帮等,都先后前来设庄。上海本地帮经营中药材的外销业务较晚,初时都是先运到香港,委托“九八行”(即代客买卖行,多由粤商开设)转销,此局面直到抗战时才改变(注:傅尚文主编:《中国近代经营大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04页。)。 在清末民初至20年代中期以前,潮帮在沪银钱业中,“已经不输宁绍帮,几乎操有金融界一半势力”;上海典押店“大多为潮州人所开”,称为“潮帮”;上海的抽纱业,大部分亦由潮帮经营(注:郭绪印;《老上海的同乡团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118页。)。 抗战以前,上海国人资本经营的主要工场、商社、银行约250所,资本共约3亿银两,至少有1/10为侨资,其中大者如永安纺织公司、先施、永安、新新等百货公司,都是由粤籍侨商投资创办的(注:《华侨在国内之投资(抄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8,案卷号1425。)。 二 粤商文化具有近代开放、变革、创新、进取之气质,强烈的“实业救国”观念,讲求实效的理念,精明、灵活的经营方法,团结、凝聚、合作、交融的作风等,故能汲取国外先进的物质文明,同时又对内产生较强的辐射力。 1.开放变革,与时俱进 旅沪粤人成功地控制了现代商业,法国学者白吉尔认为:“主要秘诀,就在于他们与南洋华侨团体保持着密切的金融联系,而且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就是从南洋开始其经商生涯的。”他们还和香港保持着密切联系,大多数工厂最初就是在香港开办的。“由于广东人能熟悉当代世界的发展状况(这无疑应归功于他们与海外团体所保持的密切联系),所以他们往往能迅速地采用新技术,吸收新思想”。曾焕堂乃一很好的例子,他于192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中华电影公司,不仅引进外国影片,而且制作自己的影片(注:[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63页。)。 特别是粤籍侨商投资创办的企业,因同海外关系较为密切,能经常交流商情,信息快捷。遇有市场变动,能及时电告,市场情况较明朗。他们在国内外的业务,常因行情灵通而在经营方面占很大的先机。同时,产品行销海外,鏖战于国际市场,也是这类企业的一个特色。 2.创新进取,引领潮流 近代华商机器修造、机器印刷、机器卷烟、五金、化妆品、胶鞋、西式饼点、百货等业,都是由粤商开创的。旅沪粤商对促进上海新行业的兴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中国近代百货商业起源于港粤地区,粤商创办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大型百货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培养出一批高级商业管理人才,推动了全国百货商业的发展。上海丽华百货公司于1926年4月23日正式开幕,倡办人泰半为粤籍巨商,资本甚为充足,“虽规模较小,而精神则甚为整齐”(注:《丽华公司开幕参观记》,《申报》1926年4月24日,《本埠增刊》第2版。)。后丽华公司拨资分设中华商店,以作附业。1940年又增资改组为中华国货公司(注:金融史编委会编:《旧中国交易所股票金融市场资料汇编》下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