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7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成立50周年纪念日。半个世纪以来,在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兵团走过了艰难而辉煌的路程。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进军新疆的人民解放军为了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负担,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奠基西部。1953年,部队整编,把驻疆解放军分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为兵团建立打下了基础。1954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六军4个师,第二十二兵团全部和第五军(民族军)大部奉命集体转业,组建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的基础是一支久经战争考验、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人民军队。这支队伍中有一批曾经南征北战、屡立奇功的老红军、老八路和解放军老战士。兵团成立后,随着事业的发展,又有大批复转军人、知识分子、支边青年陆续汇入,使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党的一大创造。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社会、政治、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创造了历史上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兵团重新恢复,其经济规模和社会进步更有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自治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兵团的存在和发展,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各民族相互支援的有效形式。兵团时刻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始终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与暴力恐怖势力作斗争的最前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兵团从成立、恢复到发展壮大,都得到了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本文仅就新时期党中央对兵团恢复和发展的关怀作一历史回顾。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定恢复兵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潮席卷着祖国大地。然而,兵团(当时已成农垦总局)却还在艰难和曲折中徘徊。众所周知,兵团在“文化大革命”中属于重灾区,林彪、“四人帮”极力插手兵团,将张仲瀚、陶峙岳等一批求真务实的老干部打倒,残酷迫害广大干部和职工,给兵团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心涣散,生产下降,财务严重亏损。由于种种原因,中共中央于1975年3月25日,决定撤销兵团,改变体制,成立了新疆农垦总局。兵团撤销以后,屯垦戍边、发展经济和维护新疆稳定的特殊作用明显削弱。面对国际政治、周边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恢复兵团已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维护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也是兵团人呼唤改革开放、屯垦戍边和发展壮大的强烈要求和愿望。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没有忘记兵团,时时牵挂着兵团的广大干部和群众。邓小平在复出不久的1978年2月,就指示国家农垦总局派出工作组,对新疆农垦管理体制等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工作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指出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历史久,基础好,经济实力在自治区的比重近四分之一。恢复兵团的体制,可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指挥系统,有利于加快新疆生产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国营农场的战略预备队的作用。但由于当时对生产建设兵团存在一些不同认识,这一建议未被采纳。邓小平知道王震熟悉新疆工作,对兵团有深厚的感情,就指派王震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常委的身份,兼管新疆工作。 王震受邓小平的重托,对新疆的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和调研。1981年6月30日,他结合新疆贯彻中央军委裁军决策的实际情况,给邓小平写信,正式提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议。7月1日,邓小平批示:“请王震同志牵头,约集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兵团的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报告,并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由此,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纵览全局,将兵团的恢复和发展正式纳入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秘书长的杨尚昆,在办理恢复兵团的公文时,对恢复后兵团的性质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审核,鉴于种种因素,建议恢复后的兵团,不再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号。8月2日,邓小平同意杨尚昆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宜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称号的报告,并批转给王震。王震对此表示同意。这就是兵团由过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过渡到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过程。当时,中央和地方一些媒体,也抓住建党60周年的契机,推出一批有关屯垦戍边的文章,为兵团恢复进行舆论准备。 1981年8月,邓小平不顾77岁高龄,在王震、王任重的陪同下前来新疆视察调研,充分表现出对兵团人民的关怀和对恢复兵团重大决策的慎重。8月13日至14日,邓小平一行视察了石河子。他走访工厂、车间,步入田间、地头,考察科研院所,接见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和劳动模范等各界干部群众,对兵团人的历史贡献作了充分肯定。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时机已经成熟。回京后,他在中央一次会议上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邓小平一锤定音,代表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宣布了恢复兵团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