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继续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同时,着重提出了抓住战略机遇问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2003年11月24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9次集体学习,着重学习考察人类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强调中国要抓住新世纪头20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笔者认为,战略机遇问题对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实质就是执政机遇问题。执政机遇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摆在全党同志面前,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重视执政机遇的必要性、执政机遇的具体表现和抓住执政机遇的基本对策。 一 执政机遇问题已成为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党的执政机遇问题在21世纪初期明确提出,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强烈的现实紧迫性。 (一)从理论上看,“执政机遇”是执政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都有政党和政党组织的存在。有人统计,当今全世界各种类型的政党约有5000多个。从政党政治发展的实践看,尽管各国政党政治的具体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是共同的,就是通过政党来执掌国家政权,因此,执政或参与执政是政党的战略目标。从政党执政的实践看,既有长期执政的百年老党,也有昙花一现的短命新党,既有一党单独执政的,也有多党联合执政的,政党执政的历史命运大不相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是执政党能否自觉地抓住执政机遇发展自己,推动社会进步。执政机遇是执政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客观的命题。所谓执政机遇是指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管理社会事务中所面临的有利时机和条件。它有四个基本特征:(1)综合性。机遇的形成是历史和现实的交汇,是由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和科技等各种有利因素共同孕育而成的;或者说,机遇是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综合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不确定性。执政机遇能否出现、在什么时间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都是不完全确定的。正是执政机遇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执政机遇的表现又是偶然的或必然的。在汉语中,与机遇一词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机会、机缘、战机、契机、运气、时运等。(3)短暂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短暂出现,稍纵即逝,惟其短暂,才觉珍贵。机不可失,时不再来。(4)可把握性。机遇是相对于风险而言的,机遇与风险总是相伴而生。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执政党若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可抓住并用好机遇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丧失机遇,不进则退,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这也从一侧面显示执政党的执政姿态和执政能力。 (二)从历史上看,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执政50多年的历史中,既有抓住机遇、推进党的事业的欣喜,也有丧失机遇的遗憾。就抓住机遇而言,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有9次。第一次是1921年建党,开天辟地。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二次是1924年实现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战争,扩大了中共的影响。第三次是1928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四次是1931年11月在瑞金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实践。第五次是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六次是1936-1937年抓住“西安事变”的契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七次是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驻延安,建立延安革命根据地。延安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第八次是1945年党的七大,总结党领导民主革命24年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通过了新党章,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七大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第九次是1949年春,解放军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纪元。丧失机遇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有2次。第一次是1927年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据中共六大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者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人2.6万多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被宣布为“非法”,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第二次是1930-1934年连续3次“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红军被迫转移。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在把握执政机遇问题上,是成功和失误交织在一起。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党探索执政规律的开始。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制定了正确的路线,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未能贯彻下去。从1957年开始反右,1958年树立“三面红旗”,1966-1976年进行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期间,恰恰是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时期,中国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距离。“文革”之后,中共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在3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抓住了历史机遇。一是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二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此关键时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同年秋天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三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中国能否继续沿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对此,1997年9月十五大明确宣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中国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正是由于党在这几个重大历史关头牢牢抓住了历史机遇,因此,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党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