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山大学、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文化局主办、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与广州近代史博物馆承办的“孙中山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16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学者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共128人,其中包括我国学术界熟悉的中外知名资深学者(按姓氏笔划顺序)久保田文次、王汝丰、巴斯蒂、刘学照、李华兴、李吉奎、李玉贞、沈渭滨、张磊、张岂之、陈三井、林家有、苑书义、尚明轩、郑竹园、胡春惠、段云章、俞辛焞、狭间直树、耿云志、章开沅、萧致治、黄彦、黄宇和、龚书铎、盛永华、蒋永敬。谢本书、裴京汉、魏宏运等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提要)106篇,提交会议报告的98篇、专著13本。无论从出席的学者,还是从论文来看,这次会议都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学术盛会。 众所周知,孙中山研究是一个成果非常丰硕的领域,就中国内地而言,从胡绳、陈锡祺等前辈开始,半个世纪以来,研究孙中山的专著数以百计,研究孙中山的论文更是成千上万;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其他国家,也有很多高水平的论著。1979年以来,大规模的研究孙中山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内地就举行了十几次。我们有时候半开玩笑地说,孙中山一生中哪天做过什么,查查年谱及其他资料,差不多都能搞清楚,要选个新题目真是很难。孙中山研究的起点如此之高,今天,研究中研究是否还可以取得新进展?这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面临的一项挑战。这次会议的论文,对以上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提交会议的一部分论文比较宏观地研究孙中山与世界的关系,例如,研究孙中山与世界潮流、孙中山思想与全球化、孙中山世界理念的构成与意义、孙中山对西方自由思潮的迎拒、孙中山对西方政体理论的创新、孙中山与全球化等问题。其中一些论文还结合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讨论孙中山思想的现实价值。这些论文视野广阔、视角新颖,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另外有不少论文从“中外思想文化交融”这个角度,研究孙中山的思想,涉及了前人投有研究或研究不多的问题,例如,孙中山的宪政理念与美国宪政理论的关系、孙中山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与批判、孙中山思想中的“政治”概念、20世纪30年代在德意“法西斯蒂”思想影响下三民主义的变异等,通过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使我们对孙中山的思想有了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有些论文从题目看,以往成果已经不少,但作者从新的角度切入,提出了新见解。例如,有论文对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作重新研究;有论文研究孙中山对西方政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论文研究了孙中山面对西方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国家学说,如何构建近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有论文从一个全盘西化论者如何看待孙中山,来分析孙中山的文化形象;有论文对孙中山编译的著作《民权初步》,提出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论文把“平均地权”理论同世界城市化潮流结合起来考察;有论文指出,民初孙中山大力提倡修筑铁路,反映了他强烈的世界意识。 更多论文专题研究孙中山同各个国家、民族的关系。 孙中山晚年同苏俄、共产国际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点,1994年俄罗斯公布丁一批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档案资料,使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高潮。本次会议研究孙中山同共产国际、苏俄的关系的论文有14篇。有论文指出,孙中山晚年既要苏俄的援助,又要维护国家利益,还要防止俄式共产主义和苏维埃革命的输入,在联俄与防俄的钢丝上,他的政治平衡术挥洒到了极致;有论文研究孙中山同共产国际的互动,认为孙中山在与共产国际的互动中呈现策略性、现实性和自主性;有论文从民族主义裂变角度研究孙中山同苏俄的关系;有论文引用大量报刊资料,把中俄协定和国共党争联系起来研究;有论文专题研究孙中山与鲍罗廷的关系,以及鲍罗廷的“左派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有学者引用新发现的孙中山致张作霖函(1924年12月)以及各种中、俄文资料,从孙中山对土地农民问题的立场,看他同苏俄、共产国际复杂的关系;还有论文从“国(民党)苏合作”的框架下对黄埔军校酝酿、建立的过程做再研究;有论文研究马林与国共合作时,对共产国际在国共分裂的责任也有所注意。这次会议有关孙中山同共产国际、苏俄关系的成果如此丰富,定会促进这个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孙中山与朝鲜(韩国)”是本次会议比较集中的另一个论题,共收到有关的论文8篇。研究本问题的既有韩国学者,也有中国学者。而在中国内地举行的研究孙中山的学术研讨会中,出席的韩国学者以本次会议为最多。有论文研究三民主义与韩国独立运动的关系;有论文把孙中山同朝鲜近代史中“提倡国家独立和民主改革的先驱”金玉均在对日策略,革命、改良手段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两人结局不同的原因;有论文通过孙中山与韩国独立运动领袖赵素昂政治思想的比较,以研究孙中山思想对韩国人民的影响;有论文把孙中山与韩国独立运动的关系,放在华盛顿会议这个国际大背景下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学术新信息;有论文研究“三·一”前后孙中山对韩观的变化,并对以往的论著“以美日俄等大国外交关系为中心”以及“侧重‘事大主义’的视角看待‘孙中山论’”的偏向有所批评;此外,还有论文研究黄埔军校与韩国独立运动的关系;有论文专门研究广州地区有关韩国独立运动的遗迹,这是广州地区的中国学者都很少关注的问题。 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历来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不过,本次会议有关本论题的论文不算多。有论文依据日文档案对孙中山、梁启超旅台做补充研究,以分析两人的对日态度;有论文介绍了利用梅屋庄吉的档案资料研究孙中山和近代中日关系的进展,因车田让治、久保田文次、俞辛焞等人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对梅屋资料也有所了解;这篇论文对以往的研究论著的某些论点提出商榷,同时,以资料中有关蒋纬国身世、1928年王大桢访日、1934年何思敬访日(主要为梅屋捐赠孙中山铜像事)的记载为例,说明梅屋资料对今后研究工作仍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还有论文研究围绕孙中山的日本浪人,强调必须注意他们背后的日本军界、政界、财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