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四时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迫切需求,文学翻译得到高度重视。那么,怎样的人才能担当起文学翻译的重任呢?沈雁冰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1]中,提出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了解新思想的人”、“有些创作天才的人”。郑振铎对于前两个条件表示赞同,对第三条则有异议,他认为翻译的人,不一定自己有创作的天才。只要他对于本国文有充分运用的能力,对所译作品的语言有充分了解的能力就可以了。“在翻译上,思想与想象与情绪原文中都是有的,不必自己去创造,所必要的只是文字运用的艺术而已。所以翻译家不一定就是创作家。”[2]不过,他也承认,如果用创作天才来翻译东西,他的翻译也许可以比别人好一些。在各国文学史上,单以翻译家著名的是不少见的。 从五四时期的情况来看,文学翻译者的确是“了解新思想的人”,虽然“了解”并不完全等于赞同。不少译者对文学确有研究,只是这种研究并不都是学有专攻,多数是为了更好地翻译而去研究相关作家和思潮,或者通过翻译而研究。至于“创作天才”,恐怕只有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李劼人、徐志摩等少数人才能谈得上,多数则只能说是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而已,当然,翻译使译者的文学才能得到发掘与提高,从而改变专业走上文学道路的也不止一二。 五四时期绝大多数译者都至少通一门外语。其中有一批是留学生出身,如鲁迅、周作人、胡适、赵元任、李青崖、沈泽民、张闻天、夏丐尊、陈大悲、欧阳予倩、陈望道、刘半农、李劼人、宋春舫、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章锡琛、孙俍工、吴宓、方光焘、方令孺、陈西滢、谢六逸、徐志摩、徐祖正、王独清、丰子恺、穆木天、梁实秋、朱湘、徐蔚南、黎烈文等。国内新文学运动尚未兴起时,身在海外的留学生,虽然所学专业不同,但出于学习外语的需要,接触了大量本色的(而非林译中国化的)外国文学,由于西方思潮的鼓荡,要借文学来启蒙,或出于良好的文史功底和浓厚的文学兴趣,早早地开始了翻译。如鲁迅与周作人,在留日期间,即译有《域外小说集》等。而胡适在出国前,就翻译过短文《暴堪海舰之沉没》、《生死之交》与诗歌《六百男儿行》、《缝衣歌》、《军人梦》、《惊涛篇》、《晨风篇》等;留学美国期间,翻译了《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百愁门》、《决斗》、《乐观主义》、《哀希腊歌》等。胡适、鲁迅等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前驱,不能不追溯到早期翻译的异质文化熏陶与文学训练和积累。五四时期出国或归国的留学生,由于新文学的召唤,文学翻译更为自觉。 国内外国语教育的发展,也培养了大批翻译人才。中国素有培养翻译人员的传统,明代永乐五年(1407年)创设四夷馆,先后设鞑靼(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八馆,后增设八百、暹罗等馆。清初改名四译馆,设蒙古、女真二馆。同治元年(1862年)创设同文馆,先后设英文、法文、俄文、德文、东文等馆。20世纪尤其是民国成立后的新式教育,更加有利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教育部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等法令,统称“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有条件的高小可开设外国语课。外国语以英语为主,但是遇到地方特别情况,亦可任选法、德、俄一种。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运用之能力,增进知识。中学四年外国语每年周学时分别为7、8、8、8(男生),6、6、6、6(女生)。外国语教学法基本上采用翻译法或阅读法,注重译解。1923年又颁布了《壬戌学制》,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都由学日本转向学英美。中学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初中外语占164学分中的36学分,约占21%,中文科、社会科的高中占91学分中的16学分,约占17.6%,重数学和自然科的高中占95学分中的16学分,约占16.8%。郭绍虞、傅东华、胡仲持等,就出身于普通或工科中等学校,但外语水平颇高,翻译成绩斐然。高等学校除了设有外语系科之外,其他系科也很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沈雁冰、郑振铎、罗稷南、饶孟侃、潘家洵、李小峰、孙伏园、潘梓年、凌叔华等,即毕业于高等院校或其预科。教会大学对外语尤其重视,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华中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岭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不少翻译者出身于这类学校。如冰心是燕京大学出身,曾虚白、邹韬奋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出身,胡山源是之江大学出身。外语专门学校更是培养外语专门人才的摇篮,瞿秋白、耿济之是北京俄文专修馆出身,曹靖华上过上海俄文专修班,后又到苏联留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主要由受过良好外语教育的生力军担当,但也有此前翻译文学成绩斐然的前辈仍在发挥作用。如近代文学翻译第一人林纾,1917年后继续他与别人的合作翻译,译有哈葛德《天女离魂记》、托尔斯泰《现身说法》、亚波倭德《赂史》、丹考夫《俄宫秘史》、斐鲁丁《洞冥记》、易卜生《梅孽》等。伍光建译有歌德《狐之神通》、斐尔丁《大伟人威立特传》、狄更斯《劳苦世界》、盖斯凯尔夫人《克阑弗》等。曾朴译有雨果《吕伯兰》、《吕克兰斯鲍夏》、《欧那尼》、莫里哀《夫人学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