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奴隶” 在《无名文艺》有了名之后,叶紫也有“微名”了,他奔赴到“左联”旗帜下,继续为革命文学奋斗不止。叶紫在筹办“无名文艺社”的时候,就深感环境对他们这些进步文学青年的压迫。这种环境的压迫主要有两个层面:首先是国民党当局的压迫。国民党当局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加紧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颁布书报检查条例,设立图书杂志检查委员会,利用文化界的一些变节分子和特务做检查官。这些检查官老爷,往往用嗅觉代替视觉,只要他们嗅出文稿或书稿有一点点革命的气味,或者是作者来自左翼甚至作者只是与左翼作家有些交往,他们就要把其作品抽筋剔骨,以至于大卸八块,甚至根本不让通过、出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文艺界“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1]。如萧红、叶紫的小说稿子,鲁迅将其介绍给书店,书店本来愿意出版,但国民党的书报检查委员会就是不批准。其次是书店老板的剥削。书店老板当然与国民党当局的政治压迫性质不同,他们只是惟利是图,热衷于拉名流的稿子,靠名流的“名”招徕读者,获取利润。对没有名气的文学青年的稿子,他们估计无利可图,便拒之门外。对于进步的无名文学青年来说,书稿出版之难,往往使他们感到十分痛苦。与此同时,文坛上搞“关系”等不良风气,也不利于文学青年的成长。当时曾出版过《文坛登龙术》之类的书,可见文坛不良风气之一斑。 在当时这种新人备受压抑的情况下,叶紫、萧军、萧红这三个当时社会的“小奴隶”,没有其他办法,他们期望能在鲁迅的支持和指导下,自己组织“奴隶社”,自筹印刷费,“非法”出版自己的作品,这三个被逼上梁山的“小奴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战斗。 叶紫、萧军、萧红是当时社会的三个“小奴隶”。叶紫血泪交织的经历和奴隶般的痛苦生活,自不必说。在大革命时期,他的父亲、姐姐被害,正值孩子的他,在乡亲们的帮助才得以逃出益阳,保住一条小命。萧军、萧红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文学青年,他们饱受磨难。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当过兵,遭受过奴隶般的打骂。“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三省陆续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他不甘心做亡国奴,逃亡在外,过着流浪生活,由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她由于受封建婚姻制度的迫害,被取消了中学学籍。她也不甘心于受奴役,逃亡在外,被困在哈尔滨的一个旅店中,旅店老板要将她卖到妓院。幸亏遇到了萧军,才得以逃出虎口。东北沦陷后,她随萧军由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他俩在到达上海之前,已经自费合出过一本小说、散文集《跋涉》。在由青岛到上海期间,萧军正在创作《八月的乡村》,萧红正在创作《生死场》。叶紫和萧军、萧红他们都饱尝了人间的苦涩和辛酸。 尽管叶紫、萧军、萧红此前都曾与鲁迅有过交往,但彼此并不相识。当时,二萧刚到上海不久,涉世未深,而上海的社会环境又十分复杂、险恶。加上萧军的个性倔强、耿直,常常是直来直去。鲁迅担心二萧不了解上海的名人、阔人、商人所玩的种种把戏,“碰钉子还是小事,有时简直连性命也会送掉”[2],因而想为他俩找一个“向导”和“监护人”。鲁迅在与叶紫的交往中,同情叶紫“辗转的生活”,也更加了解叶紫,非常信任叶紫。况且叶紫已在上海闯荡了三四年,“对理想的信仰更坚决了,警惕性也跟着提高了”[2]。鲁迅还认为,叶紫是个流浪青年,与二萧经历相似,又都是左翼文学青年,都擅长小说创作,一定相处得来。经过慎重考虑,鲁迅认为叶紫当二萧的“向导”和“监护人”是再合适不过了,便寻找机会介绍叶紫和二萧见面。 当时左翼作家的聚会,常常会受到国民党当局的监视,鲁迅便以给胡风的儿子做满月为名,来宴请叶紫、萧军和萧红等人。1934年12月17日,鲁迅给二萧和叶紫分别发了信,邀请他们于当月19日下午到上海广西路梁园豫菜馆赴宴。19日下午六点,二萧赶到梁园豫菜馆,鲁迅、聂绀弩、叶紫等早已来了。鲁迅把聂绀弩等介绍给二萧后,便介绍叶紫说:“这一位姓叶!”萧军打量一下叶紫,心中猜测,姓叶的,莫不是《小小十年》的作者叶永(蓁)吧!鲁迅最后介绍二萧时说:“这两位是刘先生、张女士,他们是新从东北来的。”[2]宴会中,叶紫、萧军进行了交谈,谈了各自的创作计划,很快熟悉起来,并一见如故。叶紫和二萧就这样相识了。叶紫和萧军、萧红认识后,就担负起鲁迅交给他的做二萧的“向导”和“监护人”的责任了。 “奴隶社”和奴隶丛书 叶紫和二萧相识之后,由于经历相近,又都有志于从事文学工作,很快就建立了友谊。这友谊的结晶,就是他们三人组织了一个准文学社团——“奴隶社”。所谓准文学社团,是因为它没有正式的组织章程,没有固定的社址,也没有它出版的文学刊物。但它是一个自愿结合的文学小群体,他们是在30年代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文学背景下结合在一起的。这个文学社团虽然只是一种雏形,但的确在文学史上存在过。 叶紫和萧军、萧红决定要结合在一起,共同努力。这个酝酿过程,从鲁迅于1934年12月19日宴请他们之后就开始了,不过开始并没有想到以“奴隶社”的名义进行战斗。他们觉得有结合在一起的必要,而且觉得,这事应该请示一下鲁迅,以便取得他的支持、帮助和指导。叶紫就出主意,要“老头子”请他们吃一顿小馆。萧红自告奋勇执笔给鲁迅写信,后得鲁迅回信,据《鲁迅日记》记载,3月5日晚,鲁迅请他们三位以及黄源、曹聚仁在内山书店附近的一个广东餐馆——桥香饭店吃饭。饭后,鲁迅与叶紫、二萧临时开了个被许广平戏称为“三头会议”(实为三方会议)的会议。会议的结果,就是准备成立某种准组织,以便出版一种丛书,计划出十本为外面书店不敢出的书:第一本是叶紫的《丰收》,第二本是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第三本是萧红的《生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