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们认识到应该是人类重新走进自然的世纪。实际上,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人类真正需要的生存环境,工业文明把人类逐渐装置在阁楼中无疑是人类自身的悲哀。与此相适应,人类的文化也渐次步入工业化的轨道,文化的内容被工业化的浪潮充斥,越来越缺乏自然生态的宁静、和谐与深刻内涵。于是,人们面对拥挤的空间、滚滚的浓烟和铺天盖地的糟杂而焦虑,面对被工业化炉火烤焦的文化而困惑。它使我们认识到,文化要重新获得活力和丰富内涵有必要对工业化进行反叛,回归自然。 一、文学的视野 文学自产生以来,人们对文学的思考、界说可谓汗牛充栋。文学是什么?权威的概括是,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当然,这种反映应该是生动的、深刻的。问题在于,文学究竟应该反映哪些社会生活?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属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文学对自然的深刻关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表述没有问题,但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全景式的,作为整体的文学概念,文学反映的应该是人类社会的全部生活,而不是残缺的生活。 自从有了人类,自然与社会既是矛盾体,又是关系体。并且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类生存的环境有社会环境,还有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变可以随时改变社会环境。因此,虽然我们不否认社会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不能否认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能动性,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最终还是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说到底,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际上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生存,最终还是要归之于在自然界的生存。其实,人类在历史的早期就已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早期对自然的崇拜看,各民族都曾经把自然作为主宰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因而高度关注自然界的变化,以各种方式祭祀、祈祷、许愿,希望自然界能遂人们的意愿,带给人们安康和幸福。中华民族更是高度重视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除了对自然物象的崇拜之外,追求“天人合一”,人的生存状态和自然的存在状态的和谐。当然,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期待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和科学技术还没有起步的基础上,不可能达到科学的、理性的高度,但是,重视自然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把自然作为人类生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说在今天仍然是正确无误的。 近代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科学技术的进步撩开了自然界的神秘面纱,自然的重要性不再是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仅仅把它当作工业发展的资源和构筑现代化的材料,因而不需要再崇拜、护佑,只需要掠夺和索取。于是乎,自然的主体性在人类的视野中已经完全丧失,人与自然的关系俨然成为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西方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倾向更强化了这种意识。而且,由于工业化、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率先发展,使得这种意识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严重阻碍了人类通往自然的思维之路。以现代科技支撑的工业革命可以改变一切、造就一切,甚至可以造就第二自然。在现代科技面前,自然是苍白的、软弱无力的,人们需要它时,它便是资源,不需要它时便无关紧要,自然的灵性完全被泯灭。现代工业造就的景观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切,人们在对它津津乐道的同时,思维的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为其所左右。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学中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工业中的文学,文学在现代工业的熏染中原有的清纯的自然美越来越难以看到,充斥其中的是越来越多的浓烟、糟杂和人们心头永远抹不去的无休止的焦虑。 当然,文学为现代工业的这种献身似乎也是出于无奈,一则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如左,文学就不能如右;二则就如现代工业为社会创造金钱一样,现代工业也同样为文学奉献金钱,因而文学就不能离开现代工业。不过,文学如果一味这样被动地依附于现代社会,文学的价值和生命力就无从谈起。就如我们一贯强调的那样,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应该是人类全部的生活,而不应该是某一部分社会生活,文学关注的应该是人类所有的生存状态,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发展环境。同时,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是能动地反映,不是被动地反映,文学应该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文学犹如社会的一面镜子,既能映照辉煌和美好,又要透视悲惨和丑恶,既要看到历史的可能,又要看到历史的不可能。因此,文学作为人类人文理想的结晶,既要充满强烈的热情,又要保持理性的批判精神,甚至应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巨大的穿透力。一句话,文学应该拨开、穿透社会生活中的污泥浊水,展示人类纯美、洁净的生存空间。面对现代工业社会畸形发展中对人类和人文精神的漠视,文学的任务应该是透过工业社会的纷繁,始终关注人性和人文精神,追寻人类真正的诗意生存空间,满足人类的生态期待,为人类提供绿色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意境。这才是文学应有的视野。 二、文学的生态表达 实际上,文学对于生态的表达即是对人自身的表达。从生态学的角度讲,我们生存的地球是所有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的地球,人类不能独占,而只能与其他生物共享;同时,人类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多元生存、相辅相成的系统,既不是惟其他生物需要人,而人不需要其他生物,也不是惟人需要其他生物,而其他生物不需要人,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这个系统平衡的砝码,失去任何一个砝码就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因此,人类作为一个存在的种类是地球上自然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物种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人类早期虽然不能站在这样的高度这么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在人们朦胧意识里,对待自然却比现在的人们看得更重,以至于达到神秘膜拜的程度。自然就是天,自然就是地,人类须臾不能离开。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一切,没有自然就没有了人类的生存。 因此,人类启蒙之后就虔诚地崇拜、祭祀自然,热情地讴歌、礼赞自然。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情感的花朵,是人类讴歌、礼赞自然的主要形式。譬如中国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西方的亚当、夏娃等神话故事,应该是文学对自然生态最早的关注和表达。其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加深,人们在实践中对自然的行为感受和心理感受的丰富,文学对自然的面貌、情态、智性、灵性的表达逐步深入、细腻、拟人化、审美化。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诗经》就不仅有对政事、世风、民情的记录,更有对自然风光的生动描绘和深情赞美。如《蒹葭》,诗中以物喻人,以人应物,物美情长,人物情景交融,具有深邃隽永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