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一首《送别》,数十年来广为人们传唱。其歌词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格式近似词调《喜迁莺》。有人撰文指出,“夕阳”句是出自前人的诗句,似乎一大新发现。其实何止这一句,标题为“送别”,作者全从古代诗词中选取词句意象,以感伤为意兴,离情为意脉,进行调配整合,创作了这首感情真挚、意象丰富、意蕴深厚浑融、意境清远凄美的歌词。 长亭外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离别重送行,文学描写极多。送行处所的景物环境,往往成为借以抒情的载体,其中便有“亭”。早在秦汉时代,交通驿道上就设置“亭”,以为邮驿之所,亦供行旅之人休息食宿等多种用途。后代沿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1],可谓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所谓长、短者,亭之大小而已。行人初征途上的“亭”,无疑是“挥手长劳劳”的首选场所,以其可以遮蔽风雨酷日而进行握别、饯行、吟诗作赋等活动,因之便最是“天下伤心处”[2]了。“离亭”的意蕴产生了。如三国时吴地之“劳劳亭”,即为送别之所。一般说来,普通送别,送至五里,即短亭处,已不为近。情谊深挚者,往往送至十里。那十里长亭的别意,竟是何其浓至!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送张生,便有那催人泪下的“长亭送别”。送行者,被送者,都不免一种深深的离伤。倘是诗人词人,至情至性,举目所及,唯有别意,乃是移情于物,长亭及其周围之景物环境,便都染上了人的主观色彩,如唐司马扎《送归客》:“寂寞长亭外,依然空落辉。”以长亭为视角中心,向外望去,落日笼被,犹似离情,表达的是送走友人之后的落寞惆怅。元魏初《沁园春·留别》:“长亭外,望野烟春草,不尽离情!”也是以长亭为视角点,广袤的空间中,野烟春草凄迷,充溢着远行者无穷的愁绪。 古道边 道,是行旅经由之路。“古道”之“古”字,极其沉重,贯穿着古今,演绎着人情。多少人离家别亲,衷情忉忉;行役奔劳,忧心孔疚;飘泊浪游,凄凉孤独……宋代林逋《途中回寄闾丘秀才》:“行人古道上,落日破村西。”张耒《将至都下》:“弊裘疲马古道长。”元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路上行人欲断魂,历来“古道”刻录着多少人生旅途况味。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意总是凄然,何况在积淀着那旷古之情的古道边。所以在古道边为即将前去经历“古道”的艰难行旅生活的行人送别,别是一番滋味。宋张嵲《拟苏少卿寄内》:“话别河梁上,踟蹰古道边。”古道边的踟蹰,演漾着难分难舍的情谊。又离亭、古道,乃相连属,如明杨慎《阳关图引》:“行程征马短亭前,弱柳垂杨古道边。”意象叠加,意蕴厚重。 芳草碧连天 若孤立地看,芳草碧色,广袤无垠,未尝不是一种美的景象。宋柴望《奇气楼》:“芳草碧连天水处,数峰青断暮烟时。”谢枋得《书林十景诗》:“和烟芳草连天碧,笑日仙花满树春。”故而对于心境好的游人,这种景象使人惬意、喜悦。 然而对于离别、游子,见无边芳草,则往往感物伤怀。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唐仲友《迟日春遍丽》:“芳草连天生。游人自适意,客子偏伤情。”元无名氏《集贤宾·伤春》:“人生今古别离难,芳草连天望眼。”所以,无边芳草的景象,一旦与离情别意相系,便多有伤感意蕴。 在中国文学中,这种意蕴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春草与离别最早相联系的,是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已经作为思远怀人的比兴意象:“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后人更是生发无穷。表达送人意,如南朝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宋汪莘《玉楼春·赠别孟仓使》:“问君离恨几多长,芳草连天犹觉短。”清朱彝尊《山阴道歌送沈十二进》:“客舍高歌一送君,江南愁思盈芳草。芳草碧迢迢,离人千里遥。”表达怀思远人意,如欧阳修《虞美人》:“楼高不及烟霄半,望尽相思眼。艳阳刚爱挫愁人,故生芳草碧连云,怨王孙。”宋嫒无名氏《踏莎行》:“断肠芳草连天长。”元王娇红《记怀》:“断肠芳草连天碧。”表达客子愁情,如宋蒲寿宬《用翁雪舟送春韵》:“芳草连天起客愁。”元叶颙《清明有感》:“芳草连天野客悲。” 芳草与其他意象连用,如晏殊《踏沙行》中的“绿杨芳草长亭路”句,便是关乎离别的几个意象叠加,意蕴非常深厚了。亭、道、春草三者乃相连属,如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而李叔同歌词前三句,也正是三者连属的。 晚风拂柳笛声残 此句亦是多重离别意象组合。“晚”字意,显然用唐人傍晚送别的惯例;杨柳、笛声,均甚得离别传统意蕴。杨柳作为送别或思归意象,古诗词中最具典型,那是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就奠定下的。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杨柳作为离别意象使用的情况,不胜枚举。 “晚风拂柳”,乃所谓“杨柳晚风嗟客路”[3],离情何极;“笛声残”,乃所谓“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4],友情难舍,别意悠悠。此情此境,借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称赞王维《渭城曲》之言,可谓“情味俱深,意境两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