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网络时代,鲁迅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内容,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它显示出鲁迅研究开始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化、大众化的阶段。当鲁迅进入网络而被广泛传播时,鲁迅形象原有的符号指代、意义指向和文化内涵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网络的虚拟性、实时性、互动性、隐蔽性和开放性,都为大众对鲁迅的再认知、再定位、再塑造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为进入网络时代的鲁迅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对于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鲁迅现象,如何予以学理上的探讨,应引起鲁迅研究界的重视。传播学原理揭示出文化传播的特点是“一个心灵可能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过程”,是“对一系列传递消息的讯号所含的内容的分享”。[1](53)当鲁迅作为文化传播对象,藉网络进行广泛而互动、开放式的传播时,在这种“分享”中,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都对鲁迅的再认知给予了主体方面的充分想象和新的感知。传播过程始终都蕴藉着对鲁迅的认同或排斥的文化心理,其传播与可塑的自由度相当大。从社会文化心理的分析角度上来看,探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鲁迅现象,将有助于摆脱以往对鲁迅认知上的单纯性的意识形态定位影响,真正认识和把握住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尤其是在结合民间性的舆论导向,更能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住鲁迅作为一代文化伟人的历史功绩和价值意义。 一 网络文化传播具有大众传播属性和特征。大众传播是一个逐渐汇聚的舆论过程,活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并产生广泛的影响。丹尼尔·麦奎尔等人指出,大众“传播过程实际上是永无止境的”,它是“社会的一个结合部分”[2](23)。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网络的言论自由(注:此处所指的言论自由不是法律术语,而是大众传播学的专业术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诸如BBS、QQ、MSN、EMAIL和聊天室等方式,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行包括个体对群体、个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等方式的对话交流,也可以通过制作网页,建立网站,对外发布、传播信息。网络的发达,为大众文化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人们能够突破文化与语言障碍,进行跨文化的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网络文化传播的迅速发展,为鲁迅成为大众文化传播对象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全球知名的Google引擎检索“鲁迅”(简体和繁体中文检索,不包括英文或其他语言的检索,时间为2004年7月28日,下同),符合检索条件的约334,000项(不包括图像网页,下同)。通过国内知名的“搜狐”引擎检索,有133 825项符合检索条件,而通过“百度”引擎检索,符合条件的相关网页就多达951 000篇。由此可见,在互联网上,鲁迅所涵盖的面是相当广泛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有关鲁迅的网站或相关网页的建立、制作、发布,并不是官方或相应的组织行为,而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个体行为。这说明在网络文化传播中,鲁迅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来自民间性的、个体性的网络文化传播,说明鲁迅的大众文化价值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深究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鲁迅现象,不难发现,网络交流平台的构筑,为人们走进这位20世纪最为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便利。网络不仅为随意下载鲁迅作品提供了快捷的服务,而且也为随意性地发表评论鲁迅的帖子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园地(注:如“新语丝”网站:http://www.xys.org/pages/luxun.html www.xys.org/xys/classics/Lu-xun/Introducion.txt就提供了可随意下载的、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而校对的《鲁迅全集》索引.另外,像黄金书屋——鲁迅:http://goldnets.myrice.com/author/3/20297.html就设置了这些栏目:作品列表:详细介绍,全文阅读链接搜索,书评区,鲁迅文集—朝花夕拾,我要评论,书评一览;鲁迅文集—彷徨,我要评论,书评一览;等等.“亦凡书库”网站:http://www.shuku.net设有《鲁迅全集》的全文以及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著作,设在国外的新加坡的“立地网”:http://www.lidicity.com采用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将徐惠民于1973年创作的广播剧本《鲁迅传》,以配有图片和声音(音乐)的方式在网上播出,不少网站都推出了有关鲁迅作品和评论的在线阅读,并提供论坛或留言簿进行交流.)。从对网友所发帖子的内容分析上来看,总的来说都表现了对鲁迅的崇敬之情。不少网友都结合自身对鲁迅的认识,表达了对鲁迅的认同。一位名为“鸟朦胧(cryo-)”的网友这样写道:“他(指鲁迅)是上帝!真正的文人,思想家!”名为aiai的网友则这样写道:“中学时,我们很讨厌鲁迅的文章——考试时占分特大又出了名的晦涩难懂。年纪渐长之后,才发现我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他的文章来答疑解惑!是他,使我擦亮了眼睛,坚持了‘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少了他——虽然他的尖锐使我们心痛[3](37)。”这些匿名发帖子的网友,应该说在言论自由方面,是不受任何干预的。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上来分析,可以说这种自发性的言论,深刻地反映出了鲁迅在民众心目中的真正地位。传播学认为,在大众文化传播当中,享有声誉的传播对象总是能够代表一种民意,反映一种心声,并引发人们对传播对象更多的态度改变。传播学者宣伟伯指出:“要是传者在听众心目中是他所讲题目的专家或者不是想借演讲来替自己宣传或图利,便会比专家、又不客观的传者更能引发传通(传播)的效果。要是传者兼具二者——既有权威又值得信任,便能得到更大的效果[4]。”鲁迅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显然不是那种“想借演讲来替自己宣传或图利”所炮制出来的。如果说官方宣传往往具有鲜明的官方意图,那么,民间性言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见,则往往是一种不受某种外在旨意而表达的真实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