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西藏文学?单从字面上看,容易被理解为“西藏的文学”、“藏族的文学”和“藏 文的文学”。单说“西藏的文学”时,就把川、青、甘、滇及其他地区的藏族排除在外 了;单说“藏族的文学”,又把其他民族使用藏文或汉文创作的表现藏区人民社会生活 的作品排除在外了;单说“藏文的文学”,至少又把大量的藏族作者使用汉文创作的作 品排除在外了。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仅有几十万藏族 人民学会了汉语文,成为庞大的汉文作品读者群,而且有相当多的藏族作家具备了很高 的汉语文水平,完全习惯于汉文创作,这就是藏汉双文并举的藏族文学创作基础。在这 种变化了的文化背景下,一部分藏族作家运用藏文创作,一部分藏族作家运用汉文创作 ,恰好合乎时代潮流、适应实际需要、顺理成章了。”(注:耿予方《藏族当代文学》 ,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版,第49页)纵观“当代藏区文坛作者及文字构成状态,大致可 分为这样八类:藏族作者使用藏文;藏族作者使用汉文;藏族作者藏汉文兼用;汉族作 者使用汉文;‘团结族’作者(虽也属少数民族,但经历、环境毕竟有所不同)使用汉文 ;其他少数民族作者使用汉文;其他少数民族作者使用藏文;藏汉或其他民族的作者合 著合译藏汉文作品。”(注:次仁班觉《藏族文学范畴管见》,《西藏研究》1999年第 四期72页)不仅研究者注意到了这种状况,而且创作者也注意到了这样的状况,如藏族 作者西绕拉姆在《西藏文学》1982年2期上也明确提出“文字可藏汉并济”(注:《西藏 文艺》1982年2期35页)。可见,“藏汉双语并举,交叉并存,是当今藏区文坛客观现实 ”(注:次仁班觉《藏族文学范畴管见》,《西藏研究》1999年第四期73页)。所以我认 为,西藏文学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地理意义的概念,不应该仅仅只是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的 西藏的作家作品的集合,也不应该只是单一的藏族族别身份的作家作品的集合,当然也 不只是藏文作家作品的集合;而应该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概念,即包括以藏族和其他民 族的作者一起用藏、汉文或其他文字创作的表现藏区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的集合。网络 中的西藏文学也应该是这样。如果考察一下西藏网中的“作家名录”和“作家个人主页 ”,可以发现:从这些作家族别来看,就包括藏、汉(如马丽华)、土家(如汪承栋)等民 族;从这些作家的行政区划来看,包括青海(如梅卓)、四川(如阿来)、云南等省份;当 然,从创作使用的文字来看,主要是藏汉两种文字。由此可见,西藏网中的“文学风景 ”所涉及的西藏文学概念正属文化意义上的“西藏文学”。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对传播媒介的研究引起了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因为 网络使传统的文学体制、文学观念、文学生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藏文学同样也面 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互联网提出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西藏文学的明天。西藏文学 的传播媒体在民主改革前主要是口传和文字两种。由于广大农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文字的传播极其有限,主要限于僧侣阶层和官僚贵族阶层。西藏民主改革后,由 于现代教育和现代传媒得到了迅速发展,西藏文学的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元趋势:口传媒 体、文字媒体、印刷媒体、影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在现代媒体的共同作用下,西藏文学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读者。首先是很多文学网站都收录了西藏作家的重要作品, 如扎西达娃、马原、马丽华、阿来等等作家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在网上在线阅读。第二 ,西藏网为西藏文学在网上传播做了很多工作。西藏网的“文学风景”为西藏作家建立 了个人主页,几乎将在于西藏有关的知名作家一网打尽,使西藏当代文学以集团军的优 势出现在互联网中,如马丽华、阿来、唯色、梅卓、昌耀、温普林、郭净、张小平、贺 中、李旭、张子扬、朱瑞、平措扎西、王怀林、张世文、白玛娜珍、金志国等作家他们 的很多作品都可以在网上直接阅读。除了“文学风景”外,西藏网还设了“藏学文库” 栏目,为藏学研究者建立了个人主页,也是几乎将全国知名的藏学家和研究者网络其中 。在这两个栏目中,不仅有西藏的当代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成果,还有西藏的古典文学和 民间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成果,这就给读者和研究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此外,中国西藏 信息中心、西藏图书、西藏在线、西藏热线、藏文网站等网站都为西藏文学及其研究开 设了专门的空间。此外,还有一些个人网站,也为受众了解西藏提供一些多元化的视角 和参考。第三,西藏的纯文学期刊《西藏文学》也有了电子版。毫无疑问,互联网扩大 了西藏文学的传播范围,增加了西藏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可能。这些电子文本于书面文本 一起构成。 就现有互联网中存在的西藏文学来看,与西藏文学的书面存在之间构成的是一种互补 关系。这种互补关系有效地扩大了西藏文学的读者范围,也有效地弥补了有些地方买书 不便的情况。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读屏时代,在西藏文学呈现出的这种书面文本的电 子化文本样态中,读者与作者的身份区分是明确的,界限是清晰的,甚至是不可能跨越 的。从“文学风景”中作家的个人主页可以看到,它不是互动性的,也就是说读者虽然 可以选择读什么不读什么,但却不能即时参与到文学的创作中去,和作家之间也不能即 时互动起来。正如“文学风景”首页说的“这里注定是一片文学的高地,文学高地上注 定有领略不尽的风景”。显然,这里是把读者预设为“观众”,读者是被动的,作者只 是定期将作品挂在网上供读者浏览,读者却不能主动参与到这片风景的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