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04)06-0014-03 当今文学评论界,一说到苏青就很自然地把她归位到上海作家一族。有论者认为:“ 如果我们要对沦陷区文学这一实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是不应该忘记 她的。”[1]的确,一生孤独但又才华横溢的苏青,不但她的大部分生活时段是在上海 度过的,且其创作的独特品格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位,也对当时的上海 文学有过深刻的影响。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与其所处的地理 、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有独特风格,尤其是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作家,都 有其浓厚而深远的文化传承渊源,他的创作必然带有地域文化的鲜明印记。正如一位学 者所说的,作家的这种地域文化的心理素质,“首先来自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 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土,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人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从他刚 刚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开始,便感染他,熏陶他,日积月累。遂形成他最初的也是 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乡土依恋,表现为悠悠的乡情、乡思 ,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2]苏青出生于浙东宁波城西鄞县,在她快要出生时,父亲 考取了庚子赔款去国外读书,而母亲生下她后也去了师范念书。所以六岁之前的苏青, 一直寄养在乡下外婆家里。这在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浣锦集》中反映:“我是生长在宁 波城西有一个叫浣锦的地方,其名称的来历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家的房子很大,走出大 门不远处,有一石桥曰锦桥。幼小的时候,我常常随着祖父到桥边去。”[3](451)尽管 婚后随丈夫迁居上海,但积淀于生活中的文化精神,并没有因为她的迁移而有所丧失。 从小生活过的宁波文化环境,虔诚礼佛的外婆和质朴直爽的山里人的一举一动,对苏青 及她以后的创作都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当时宁波商业的兴起,使得宁波人有了一种 新兴市民的气象,苏青虽然生在一个破落的缙绅之家,却也成为了这新兴的市民一份子 ,形成了现实、爽利、执着的性格。“和她说过话的人说,那真是个喜欢说话的女人啊 ,脆崩崩的,语气连珠炮般快捷,听她说话你会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活力与热情,不阴暗 ,也不特别明亮,就是平平实实的那种快乐。”[4]同样,就和她面对面说话一样,读 苏青的散文,干净、利落,直率而又现实、真实,在宁波长大,从宁波走出,她有着浓 浓的宁波人的特色,她的创作也不乏宁波地区文化的特色。 一、讲究实际,注重功利,不尚空谈 宁波,面向大海,港口位置的优越和由此带来的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发展,打开了宁波 的海上门户,并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宁波这一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 征的,是关注切身利益。重商和商业活动又必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从而也必然导致 淡化政治,淡化意识形态,淡化正统思想。宁波人不象北京人,“身处皇城根下,坐在 街边的小馆里,喝着二锅头,高谈阔论全球形势、国家大事”,宁波是个商业气息浓厚 的平民社会,那儿的人不存太多的幻想,向来讲究“过日子”,注重生活质量,信奉世 俗生活的自在、自足和自娱。因此,在宁波生活过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这种思想的影 响。读苏青的散文,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生活的现实性对她创作思路的影响。苏青在她 的散文中,不止一次坦率地提到,她的写作,只是为了钱,为了能换回自己的生活需要 ,养母育儿,“家里墙上的每一根钉子都是自己钉上去的”苏青,毫不隐蔽自己的世俗 生活观点,“人类是利己的,但利己不是为道德之累,一个真正知道利己的人往往也能 兼利他人”[3](105),她为生活所迫,失落了理想,摈弃了崇高,只余下浓厚的功利性 和讲究实际效益;对于钱,苏青比一般文人要率直得多,生活中苏青太需要物质生活, 因而使其作品也是写实的多,写意的少。“我很羡慕一般的能够为民族、国家、文化或 艺术而写作的人。近年来,我是常常为生活而写作的”。[3](431)并坦言其创作的审美 价值:“……我没有高喊什么打倒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苦刑,而且即使无甚 危险,我也向来不大高兴喊口号的”。[3](446)在《牺牲论》中,苏青说,牺牲是不得 已的结果,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可轻言牺牲,何况人死不能复活。她认为最好是“不 牺牲而获得好处,才是顶顶值得赞美的行动”[3](109),如果必须牺牲的话,那么这个 牺牲也必须为他带来一些利益好处,“不为获利而投资的人可说是绝无仅有的”[3](11 1)。这就是苏青,注重实际,注重功利。她把“角角落落的乐趣都集中起来,慢慢地享 用,外头世界的风云变幻于它都是抽象的,它只承认那些切肤可感的,你可以说它偷欢 ,可它却是生命力顽强,有着股韧劲,宁死不屈的,这不是培养英雄的生计,是培育芸 芸众生的,是英雄矗立的那个底座。”[5] 苏青清晰地认识到,物质才是婚姻的基础,它在建构和谐的夫妻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于是重视物质,不讳言物质在爱情婚姻中的基础作用,构成了苏青意识的核心之一 。《结婚十年》中,苏青认为导致夫妻不和最终走向决裂的重要导火线就是金钱物质的 矛盾。“我知道一般女人所认为必须离婚的环境,第一是丈夫动手殴打,第二是而且故 意作难不给她生活费用。至于丈夫的爱情不专一问题,我却以为爱情本难专一,专一而 永久尤其办不到,但只要丈夫能边哄边给钱,也就算了。”所以,“男人都是靠不住的 ,还是金钱和孩子着实些。”[3](433)苏青以务实的精神,突破了“五四”以来对女性 生存状态“只在情感层面上倘佯”的局限。最后,苏青在《后结婚十年》中,让苏怀青 成了成功的职业女性,从而在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后获得人格上的独立。“女性的解放必 得以经济上的独立为基础”[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