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04)06-0049-04 《鲁迅与王国维》是郭沫若1946年9月撰写的学术论文,同年10月发表在《文艺复兴》 2卷3期上,次年即收入郭沫若的《历史人物》一书中,由海燕书店出版,是为《鲁迅与 王国维》的最初版本。1951年2月,海燕书店再版发行《历史人物》,郭沫若没有校改 ;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版的《历史人物》,经过了郭沫若的增删校阅修订;1959年人民 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第12卷的《历史人物》,即根据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的 版本编入。我们依据1951年海燕书店版《历史人物》(以下省称51年海燕版)和1959年人 民文学出版社版《沫若文集》第12卷的《历史人物》(以下省称59年人文社版)所收录的 同一论文《鲁迅与王国维》,勘比校对,整理异同,以期从中找寻郭沫若校改、增删文 字的思路与轨迹,寻绎作为学术大师郭沫若的思想历程,甄别学术史家郭沫若对民国著 名学术人物价值判断的是非曲直,从一个侧面钩沉20世纪50年代初期郭沫若学术思想与 学术估价的心境。 一 51年海燕版与59年人文社版之《鲁迅与王国维》,虽然没有本质的不同,郭沫若也没 有对同一著作的多个版本作颠覆性的改写,但从其错落有致的文字改动中,似乎可以看 出,不少更改处,看似不经意,其实处处充满了郭沫若自己的某种潜存于心的价值判断 。将51年海燕版与59年人文社版之《鲁迅与王国维》,进行反复的校读与覆按,我们可 以很清楚地分划出前后两个版本具有四个方面的错异与差别: (一)称谓发生重大变化,似乎透露郭沫若内心思想转型的玄机。51年海燕版之《鲁迅 与王国维》中的关于王国维的称呼皆为“先生”,而在59年人文社版《鲁迅与王国维》 中将“先生”删除而直呼“王国维”其名;称“王先生”均改为“王国维”或单呼其姓 “王”。对王国维称呼的变更有26处;例如59年人文社版《历史人物》中的语句为:“ 而王国维先生却中止在了一个阶段上”;“王先生进学部做官也是出于罗的引荐。辛亥 革命以后,罗到日本亡命,王先生也跟着他”。59年人文社版《沫若文集》中则改写为 :“而王国维却中止在了一个阶段上”;“王国维进学部做官也是出于罗的引荐。辛亥 革命以后,罗到日本亡命,王也跟着他”。 59年人文社版《历史人物》较之51年海燕版对鲁迅的称呼除保留三处仍称“鲁迅先生 ”外,都一概直呼“鲁迅”之名。如51年海燕版《历史人物》中的字句为:“但我自己 也委实傲慢,我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向很少阅读的”;“鲁迅先生的朋友关系便幸运 得多。鲁迅先生在留学日本期中便师事过章太炎。”而59年人文社版《沫若文集》中的 《鲁迅与王国维》则改写为:“但我自己也委实傲慢,我对于鲁迅的作品一向很少阅读 ”;“鲁迅的朋友关系便幸运得多。鲁迅在留学日本期中便师事过章太炎。”等等。这 样的改动达37处之多。涉及到鲁迅与王国维的合称时,51年海燕版《历史人物》的称谓 是“两位先生”,在59年人文社版《沫若文集》中都为“两位”。如51年海燕版为:“ 两位先生的履历,就这样,相似到实在可以令人惊异的地步。而两位先生的思想历程和 治学的方法及态度,也差不多有同样令人惊异的相似。”而59年人文社版则改为:“两 位的履历,就这样,相似到实在可以令人惊异的地步。而两位的思想历程和治学的方法 及态度,也差不多有同样令人惊异的相似。”同样的变更在59年人文社版有14处。 (二)关于民国核心学术人物的评价出现了很显著的变化。《鲁迅与王国维》所评价的 是浙江籍著名学术人物,自然在行文中涉及到了既是浙江籍著名前辈学者也是民国时期 学术领袖人物的章太炎与蔡元培。51年海燕版《历史人物》有2处称呼“太炎先生”, 而59年人文社版《沫若文集》中的《鲁迅与王国维》均改为“章太炎”;51年海燕版《 历史人物》有3处称呼“蔡元培先生”和“蔡先生”,而59年人文社版《沫若文集》中 则一律改为“蔡元培”。 (三)字句或人名的增删、变动,看似不经意,实际上表露了建国初期郭沫若学术境界 。在涉及到鲁迅与王国维时,51年海燕版《历史人物》中为:“在两位先生生前我都不 曾拜见过”,而59年人文社版《沫若文集》中的《鲁迅与王国维》中则改写为:“不曾 见过面”;《鲁迅与王国维》在涉及文学团体创造社与鲁迅的关系时,郭沫若在51年海 燕版《历史人物》只罗列了麦克昂(郭沫若化名)、(蒋)光慈、(郑)伯奇三个人;而在59 年人文社版《沫若文集》中加添了“成仿吾”的名字。 (四)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前后两个版本有着明显变动。51年海燕版《历史人 物》中对鲁迅与王国维的评语为:“而认识了他们的伟大却都是在他们的死后”;而59 年人文社版《沫若文集》中则改成:“在他们的死后,我才认识了他们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