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4)04-0015-0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到《楚辞》,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 ”,从陶谢到王孟,从唐诗到宋词乃至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 目。中国向来也是一个崇尚诗教的国度,从孔子亲自删定《诗》三百,到唐宗宋祖钦定 科举诗考条律,诗教之风,“温柔敦厚”,绵绵不绝。诗歌之于文学,犹如种子之于苗 圃;诗教之于华夏文明,犹如溪流之于江河。 然而,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似乎是一个完全不需要诗歌的国度。整个1990年代以来的 诗歌写作,几乎是诗人们的自娱自乐。读者群迅速缩小,刊物发行量急剧下降,诗歌的 传播效应不断地弱化。诗人们背弃自己的精神家园,诗歌精神极度沉沦,诗歌写作迷失 方向,浪漫主义的消弭与功利主义的嚣张导致人文价值不断退守……。诗歌处于边缘化 的状态,因此,对这种现象的探讨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是掉价,也是失宠 1980年代,中国诗歌曾一度繁荣。诗歌社团林立,诗人群体人数众多,各种争论热烈 无比,诗人们自比时代精英而自豪地生存着。但进入1990年代以后,诗人们像是相互约 定一样,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多如牛毛的诗歌刊物纷纷停刊,诗歌被挤到了越来越小的 角落。读者越来越少,即使在象牙塔般的大学校园里,诗的气象也很萧条。对此现象, 诗评家们至今未能提出过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想,如果把诗歌比作一个曾经受宠的 妃子,那么她后来在皇帝面前失宠的原因不外乎两种:本身掉价或有人争宠。 事实的确如此。1990年代的中国新诗创作集体性地走上了技术主义道路。诗人们关注 的不再是写什么,而是怎样写,追求写得体面又漂亮。这本该不是坏事,当一种语体发 展到考虑怎样写的问题的时候,离成熟的日子应当不远了,但事实并非如此。1990年代 这种诗风的滋长并没有让人们看到新的希望,相反,诗歌写作在技术主义的泥淖里越陷 越深,诗人变成了工匠,读者失去了兴趣。诗歌创作本身误入歧途,是诗歌边缘化的主 要原因。 形形色色的诗人加入了这一行列。当人们谈论诗的时候,关注的似乎不再是它的精神 指向,更多的是技巧性话题。写诗不再是一种精神创造,而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整个19 90年代,对于这样一种“非典”病毒似的诗歌流毒,几乎无人能御。甚至一些一直执著 于精神探求的诗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技术主义的侵蚀,也津津乐道于技巧,他们 的诗歌也随之变得面目可憎。技术主义在诗学上的反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新诗创 作陷入了僵化凝滞的怪圈,导致朦胧诗以后读者群的再次大量流失。 诗歌本应贴近并归属人民大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纯粹是民 间歌谣。民间才是诗歌成长的沃土。真诗在民间,脱离大众的诗,必然被大众所唾弃。 这些年来,许多诗人沉浸在所谓“现代”、“先锋”的浑水中,不分析研究民族的审美 心理和习惯,一味痴迷于雕虫小技,沉湎于自我游戏,在扭捏作态中败坏了诗歌的名声 。即使是所谓的新潮的这派那代的新秀们,最多也只能在圈子内相互吹捧,与大众毫不 相干,其“诗”遭到冷遇也就可想而知。诗歌本身误入歧途,掉了身价,边缘化应属自 然。 当然,中国的诗歌走向低潮,与中国新诗多灾多难的历史和脆弱的特质有关,也与来 势汹涌的商业化大潮有关。199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青睐影视、网络等新的大众传媒 ,虽然网络诗歌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诗歌的萎顿态势,但作为传统上属于静态平 面文本的诗歌,依然受到了激烈的竞争。由于诗歌创作中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在激烈 的竞争中失宠,实属正常。边缘化,是掉价,也是失宠。 二、迷失,不仅仅是诗的不幸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四大件”中,曾经辉煌的诗歌十 几年来一直处于迷失状态,从大众的文学视线中逐渐隐遁。这种“迷失”主要表现在: 第一,写作方向的迷失。当代诗歌发展到1990年代,逐渐褪去了神圣的光环,诗歌创 作面临着转向,社会转型的潮水已经漫到脚下,新诗在经历了1980年代各种形式的狂欢 之后,将会走向何方?不幸的是,此后不久,寻求另类的“本能诗”出现了,“垃圾诗 ”出现了,不一而足。诗歌创作错误地走向了主流社会主体审美趣味的反面,走进了一 片漫无边际的荒原,在追寻中迷失了自我。 第二,写作水准的迷失。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诗歌曾经有着饥渴般的需求,那时的 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未来怀揣着热切的憧憬和期待,对诗歌充满着圣徒般的热情,对 诗人满怀敬意。然而到了1990年代以后,诗歌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神圣和神秘,写诗似 乎成了一件非常容易、人人可为的事。人人都不关心别人写的诗,人人都以为自己能写 诗。诗歌沦落到这种地步,其艺术水准之低也就可想而知了。1990年代以后值得一读的 诗实在不多,绝大多数新发表的诗既缺乏浪漫主义的激情,又少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既 无形而上的冲动,又无形而下的智慧;既不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又不能给人以人生的 启迪。由于优秀诗歌的缺席,读者大众只能拿劣质诗歌饮鸩止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诗歌写作水准的迷失直接导致了大众读者群的不断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