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4)S1—0060—04 1983年的一天,在由旧金山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因出版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而文名如山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正在快速地浏览着 鲁迅的不朽之作《阿Q正传》。她此次是作为美国女作家代表团的成员第一次来中国访 问,为了在与中国同行切磋晤谈之前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个初步印象,代表团有人建议大 家读一读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阿Q正传》。坐在沃克旁边的她的朋友Susan Kirschner也在浏览着这篇小说。从沃克事后写的追忆来看,她在阅读这篇小说之前已 对鲁迅其人其名有粗略的了解,她知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 形成和走向产生过很大影响。然而,她和朋友Susan读完《阿Q正传》之后所得来的印象 似乎跟开初的认识大相径庭,她写道: “……鲁迅把阿Q描绘成一个对他的内在情感或命运完全无知无觉的愚蠢幼稚之徒。… …我们觉得鲁迅是以屈尊俯就的态度来写他的人物的,这种写法跟南方白人作家写他们 笔下的黑人人物时所表现的态度如出一辙,也跟男性作家用以高就低的姿态来写女性人 物一样。我们认为,事实上鲁迅根本不相信一介农夫能理解他自身所受的压迫,以及他 自己的生活。这篇小说还写得十分枯燥乏味,我们在想,除了这可能是把中国农民写入 小说的首次尝试之外,中国读者在其中还能发现别的什么价值呢。”(注:引自Alice Walker,Living by the Word:Selected Writings,1973—1987.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8.P100-101.中文为本文作者所译。) 鲁迅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对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黑人女作家产生的文学效果,可能 与我们多数中国读者的阅读感受不同。但是,对早已接受过流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洗濯的中国读者来说,沃克的这段评价自有其存在理由和分析价值, 这一点应该是无可置疑的。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沃克所言与我们所熟 悉的评价这篇小说的学院派批评话语相去甚远的话,这似乎只说明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在解释文本意义的构成和价值上的先见性和这一理论的历久性。同时在研究沃克对鲁迅 这篇小说的评价时,我们尤其可以联想到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受女性主义批评家青睐的 那些思想。(注:参见Judith Fetterley,The Resisting Reader:A Feminist Approach to American Ficti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8.) 女性阅读更注重现时的直觉感受,这一特点已为许多女性主义批评家所指出。从沃克 的这段评价中可以看到,沃克在《阿Q正传》的阅读过程中似乎直觉感受到作为作者的 鲁迅与他笔下的农民人物保持着某种令人不安的距离。她在暗示,从该小说叙述结构的 缝隙中透露出来的这种距离给人一种不可逾越的感觉,并且因为嵌入了作品的叙述结构 中,这种距离无处不在,它冲淡了小说的趣味,而且还时时与作者想缩短这种距离的好 意相互矛盾。这在沃克看来很像美国南方白人作家以及男性作家对他们笔下的黑人和女 性表现的同情,结果刚好适得其反。或许正因为作品中这种显而易见的矛盾,甚至连作 家的好意都变成了令人厌恶的虚伪和矫饰。 沃克对鲁迅的这一批评不谓不尖锐严厉,我们只是在后来出版的研究中才看到有类似 的批评。(注:如Marston Anderson的研究,The Limits of Realism:Chinese Fic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Berkeley,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如果鲁迅的确如沃克所言,对阿Q一类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同情不足 ,我们不禁想问沃克本人作为一个在美国南方土生土长、经常以下层黑人家庭为题材的 黑人女性作家,又是怎样来写美国南方的弱势群体的呢?她是如何在小说艺术中处理权 力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并把她的同情和关怀真诚地奉献给那些弱者的呢?她的写法跟鲁迅 有什么不同?为了具体的回答这些问题,下面以鲁迅的《阿Q正传》和沃克的代表作《紫 色》为例,主要围绕沃克对鲁迅的这段评价,来分析这两位一流作家是如何书写阿Q和 茜莉这类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的,并试图说明跨越种族文化和性别文化的阅读行为 所遵循的内在逻辑。 首先就《阿Q正传》而言,它虽然在体裁上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一类作品,但是,在 故事的结构上却略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小说,其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篇故事是以作者的自序 开始的。把序放在故事之前作为故事的引子,这种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小说史上并不鲜见 。但是,这种结构在叙述上给读者造成的效果却与开门见山的叙事小说有所不同,这是 因为序一般来说是作者对这篇故事的成因所作的解释,是真人真事,而小说在叙述上则 是虚构的。把二者合在一起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以为作者本人就是序中的“我 ”,而序中的“我”就是故事的叙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