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04)06-0078-04 今年是朱湘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朱湘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以新诗创作的卓越成就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P216)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其 诗名和独特的人生轨迹,至今在海内外文学界教育界仍有深远的影响。然而,自建国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近三十年中,由于极左路线的压抑,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某些偏 见,我们的文学史家们和文学研究者们竟将这位在现代文坛上享有盛誉的诗人尘封禁锢 了起来,以致于与诗人同代和后代的人们近乎遗忘了他,倒是台湾在上世纪70年代还重 印了朱湘几种著作;[2](P8)英、美、日等国大学或国会图书馆里亦不难找到朱湘作品 的出版物。[3](P12)历史就是历史,金子终归要闪现光芒。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尘封多 年的历史涤除了积垢,湮没了多年的诗人终于露脸现身,向我们走来了。二十多年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家们先后在各自的著述中给予诗人应有的地位;热衷于朱湘研究的有识 之士纷纷关注或投身于对诗人的探研,涌现了大量的成果;出版界也陆续推出了诗人多 种作品和书信资料。这种热烈的场面足以让生前潦倒、死后寂寞的诗人在天之灵聊感欣 慰。作为诗人的同乡和后辈,我甚为关注国内对于朱湘的研究态势,搜集和积累了不少 有关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我发现有多处疑点,或牵强附会,或推测想像,或模棱两可 ,这就难免以讹传讹,很不利于朱湘的科学研究。本文试就几处疑点进行考辨,提出自 己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朱湘的家世 1.朱湘祖籍为湖北说。不少研究者认为朱湘“原籍湖北,其祖父因躲避战乱,系携家 沿江而下,落籍于安徽太湖县。”[4](P1)更多的则认为朱湘祖籍为安徽太湖。据当地 保存的《朱氏家谱》记载:从朱湘上溯三十五代,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朱湘属其长 子这一支所传,原居安徽婺源(现属江西),后迁江西德安,再迁湖北蕲春。明万历时, 朱湘七世祖朱希奎见皖地“人少地多”,便举家移居太湖弥陀百草林,开荒种地,繁衍 后代。[5]按中国认定祖籍的传统习惯,朱湘祖籍应为安徽太湖无疑。 2.朱湘母为张之洞胞女说。持此说者大有人在。有的言之凿凿,说其“母亲张氏是清 末洋务派首领、翰林院内阁学士张之洞之女”。[6]有的则换一种说法,称“其外祖父 更是显赫,为大名鼎鼎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7]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据朱生友等 在《诗魂永驻百草林》一文中说:“朱延熙先娶余氏,生子朱文寅,不幸夭折。继娶直 隶南皮县湖北候补知府张之清之女张氏,即湖广总督、清末洋务派著名人物张之洞之胞 侄女。”[5]朱生友为朱湘同宗后人,熟悉朱氏家谱和朱湘身世,其说最为可信,因此 ,谓朱母为张之洞胞女说显然难以成立。 3.其父朱延熙生有五男七女说。持此论者为梁家林、潘延年二先生,[8](P57)沈晖先 生赞同此说[7]。孙基林先生也说:“朱湘在五兄弟中排行最后,另有七个姐妹”。[4] (P3)孙玉石先生在《朱湘传略及其作品》中称“他有四个哥哥,七个姊妹”。[3](P270 )王伟、周红先生在《朱湘霓君》一书中更似言之有据:“朱夫人贤惠安祥,给朱家生 了姊妹七人,兄弟五人”[9](P4)。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朱氏后人朱礼长同志在《 百年朱湘》一文中说:“朱延熙前妻余氏生长子后早逝,继娶湖广总督张之洞之胞侄女 张氏,生有二女四男。最小的朱湘生于其新家搬至沅陵的当年即1904年。”[10]朱生友 、白云生在《诗魂永驻百草林》一文说:“朱延熙先娶余氏……张氏共为朱家生育姊妹 两人、兄弟四人,朱湘为最小。”[5](P)据此张氏在朱家一共生有四男二女,朱湘为最 小儿子。关于“五男”之说,当包括朱延熙原配夫人余氏所生之朱文寅,而张氏的确只 生有四个儿子、二个女儿。至于说朱湘有七个姐妹,没有可靠文字可资佐证,恐为妄传 。 二、关于朱湘沉江确切地点 多少年,对于朱湘投江自沉的地点,各家几乎众口一词,说在采石矶。最早持此说者 是朱湘的友人和恩人赵景深教授。他在《朱湘传略》中写道:“从长沙吉和轮船的帐房 来信,知道朱湘于1933年12月4日买三等船票,从上海到南京。5日晨6时,朱湘从随身 携带的小皮箱里取出酒来喝,他倚着船弦,读海涅的诗,船过李白投江的采石矶,他就 纵身跳入长江,急放救生船捞救,已无踪影”。[11](P129)其后,朱湘采石矶投江之说 不胫而走,屡见朱湘研者笔端。如孙基林先生在《飘泊的生命朱湘》中这样描述道:“ 诗人拿着随身携带的一瓶酒,一本原版的《海涅诗选》和自己的《草莽集》,一边饮酒 ,一边吟诵着海涅的诗篇,次日凌晨6时许,当吉和轮驶至南京附近的采石矶时,他纵 身跃入滚滚而逝的江流之中……”[4](P129)更有人直接称朱湘“于1934年12月5日乘船 至马鞍山采石矶……投江自杀……”[12]其实吉和轮乃是从上海往返南京的班轮,朱湘 此次也只到南京,[9]而采石矶在南京上游安徽马鞍山江段,吉和轮作为上海至南京的 定点班轮,不会来此。这只是个地理常识问题。不知怎么阴差阳错,这一简单问题却被 弄糊涂了。在众多的研究者中,惟有朱湘挚友罗念生教授力排众议。他在《忆诗人朱湘 》一文中说:“朱湘于1933年12月1日,向薛琪英借得二十元旅费,4日由上海乘吉和轮 赴南京。次日清晨,船快到南京时,他喝了半瓶酒,朗诵德国诗人海涅的原文诗,六时 许在大通附近跃进江流”。[13](P124)就是说,朱湘是在吉和轮快抵南京时在附近一个 叫大通的江段跃入长江的,而决不是在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