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83(2004)06-0055-04 传记文学肩负着为人“树碑立传”的任务,古代传记作家为此确立了优良的文体传统 。与古代优秀的传记文学相比,尽管目前市场上的传记文学作品数量很多,但深受读者 喜爱的力作并不多。在商业化表面繁荣的背后,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被抛弃,当前的传 记文学创作还潜伏着深层的危机。这一危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新”取向:影响了传记的真实性和生命力 近年来传记文学的商业化倾向十分突出,这种倾向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 场需要什么书就抢出什么书,产生了一大批拼凑出来的快餐作品,这类作品的真实性和 艺术性都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市场经济的左右,许多作品存在着某些“虚美”的倾 向,有的是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心理,有的甚至是抱着为传主歌功颂德的目的而作。商 业化冲击使作品审美价值取向发生偏移,以市场价值代替审美价值,直接或间接影响了 作品的真实性,削弱了传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 纵观当前的一些传记作品,失真现象较为普遍。失真的原因,与抢市场仓促出书造成 作者无暇进行必要的采访有很大关系。篮球明星姚明走红,是在2002年下半年选秀NBA 之后。2003年初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关于姚明的书刊,那些仓促出版的关于姚明的书刊, 除少数对姚明的家人、教练等采访过,大多是找材料拼凑而成的。这种以短平快形式出 现的传记文学为数不少,特别是一些关于港台明星的小册子,基本上是“剪刀加浆糊” 产生的,有的全都是网上下载资料,连作者的加工都极少。报刊材料大多为新闻性的报 道,网上则有不少真真假假的东西,这些东西本身就不够真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 到作品的真实性。有的作者虽然对传主进行了采访,但采访不深入,在某些问题上也造 成传记文学失真。 市场指挥棒左右下,要求传记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一些作者为了追求传记文学的 可读性,有的作者便在虚构上下功夫,直至造成严重的失真。如《林海雪源》这部红色 经典被改成电视连续剧,其中对杨子荣形象加进了不少虚构的东西(如加进了他不真实 的恋爱故事和一些“有损”于他光辉形象的内容),引发了最近杨子荣的养子状告剧组 的官司。历史题材的人物传记,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虚构现象。吴晗的《朱元璋传》是 近代“四大传记”之一,这本传记依据史实真实地再现了朱元璋的一生。而“中国大皇 帝书系”中的《朱元璋大帝》一书,洋洋80万字,在史实之外添加了不少虚构的东西。 书中的描写与人物对话,俨然作者在场一样,反正“死无对证”。这种虚构出来的“真 实”,就越显得不真实。 史传文学是传记文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现在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完全违背了“ 踵事增华”的原则,如《铁齿铜牙纪晓岚》、《少年包青天》等传记作品,“戏说”的 成分太大,真真假假,令人看后不知它是传记呢,还是像《戏说乾隆》之类的搞笑品( 标明“戏说”则另当别论)。这类作品为了搞笑都加进了不少作者虚构的情节,显然这 是为了迎合某些观众的需要,实际上也就是市场的需要。 在商化倾向的冲击下,传记文学创作还存在着“虚美”现象。美化传主,一方面是作 者本身带着一种偏爱的情感去创作,这样写出来的人物也是为了使其更高大完美,更有 市场价值,充斥市场上的港台富豪传、影视明星传,都有这种潜意识“虚美”的毛病; 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心理,作者有意识地去进行“虚美”。如一些根据影视 作品改编的传记作品,置历史真实于不顾,为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接受心理相吻合,有 意美化古代的一些皇帝、忠臣,过分夸大他们反贪、廉政、爱民等美好的一面。如《康 熙王朝》、《少年包青天》、《一代廉吏于成龙》等,就存在这种“虚美”现象。还有 少量传记本身就是有人出钱请人写的,为让传主满意,作者只有美化传主。不论是有意 还是无意,“虚美”现象都必然带给传记文学某些不实的东西,此风必须刹住。 作品的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生命线。由于作品失真,引发出的侵权官司近年来也不 算少。追求市场效益,迎合某些读者追求刺激的心理,这种作品一时有其市场,但从长 远来看它们不可能产生大的影响。国家有关部委最近联合发文,严禁乱改红色经典,这 是遏止“失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传记文学以真人真事为创作原则,对此是否也 应该有相应的条文出台加以规范? 二、纪实化倾向:削弱了传记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商业化冲击下的快餐作品,直接带来的另一个负面作用是不少传记作品走上了一条纪 实化道路。按照写纪实作品的方法来写人物传记,不讲究作品的艺术性,使传记作品的 文学性大大削弱,从而使传记文学的艺术感染力也大受影响。 传记可以写传主的一生,也可以截取传主某个特定时期的生活进行描述。但有些人物 传记作品虽然题为某人传记,但仔细阅读给人一种“传不像传”的感觉(只能称其为“ 人物纪实”),因为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中许多重要的事情没有写进去。这种断裂现象的 出现,并非作者有意不写,而是无法写,因为他们无法占有那些必不可少的材料。很多 传记作者根本就没有去采访,完全是靠材料的拼凑。如《激情·原色——舒淇》等,其 创作材料就是从报刊和网上下载来的,并没有对主人公进行直接采访。因为没有对活着 的主人公进行采访,作者不敢乱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只能依材料堆砌,有多少材 料就堆多少,根本谈不上什么谋篇布局,以至出现了一些“传不像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