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4)04-092-05 所谓亚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游离于国家权力直接控制的支流意识形态,同时又具备一定 的时代主导性,其政治倾向、审美态度、生活观念会有形无形地影响和左右人们的思想 行为,尤其涉及到价值选择时更为明显。 “时尚叙事”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商品经济背景下的文化领域里出现的一 种新潮的叙事方式(注:本文中所指的“叙事”和叙事学中“叙事”概念是不同的,它 专指社会各种文化形态展示性的显性存在方式,譬如上海外滩的西洋建筑的显性存在, 既是现代性展示,又是殖民侵略史展示,更是上海本土性现代性的叙事。这样一种“叙 事”概念,离开了以往拘泥于文学现象的虚构性现实研究视角,而是将“叙事”直接融 入了火热的社会生活,运用“叙事显性”的表达方式,透视社会的不同层面和角度,进 而达到展示社会、叙述社会的意义。),这种叙事方式借助通俗杂志报刊、广播、电影 等传媒手段,彼此共谋,展示商业性意义的时尚文化艺术,达到透视社会文化生存状态 的目的。形式上,“时尚叙事”的形式多元囊括了以通俗文学为主的文学作品,包括名 画名作、名人肖像、电影明星写真、封面美女之类的美术摄影作品,以日常消费类广告 和文化娱乐广告类为主的广告作品。甚至杂志的时尚专栏和社会热点特刊也可以成为时 尚叙事的具体形式。这种叙事方式生成于社会经济与商业文明竞相繁荣的社会环境中, 与社会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相联系,尽其所能地顺应并推动着上海的现代化建设 和社会的现代性进程。 《紫罗兰》是一份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都市时尚类通俗文学期刊,创刊于1925 年12月,停刊于1930年6月,共出刊四卷96号。主编周瘦鹃,是当时上海出版界享有盛 誉的鸳鸯蝴蝶派名小说家和杂志名编辑。在周氏的倾心努力下,这份刊物在出刊期间持 续流行,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刊物的这种强健生命力,是与《紫罗兰》独特的“时尚叙 事”的作用分不开的。 “《紫罗兰》时尚叙事”在内涵上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作为文学概念的“《紫罗兰》 时尚叙事”,这一含义直接体现在杂志发表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紫罗兰》作品叙事中 的各种与传统的鸳鸯蝴蝶派风格相异的创作特点,几乎都与“时尚叙述”相关,正是商 业文化中的“时尚”和“时尚叙事”,导致了他们作品中不自觉的现代性创作理念的实 施和创作风格的形成。比如《紫罗兰》中现代婚恋创作、以女性定位为办刊宗旨的女性 主义问题、女性化的审美趣味、同性恋现象以及反现代性的“末世情结”等等内容的具 体论述,这些内容不仅使《紫罗兰》的作品叙事有别于传统的鸳鸯蝴蝶派创作,而且在 现代性意义上体现出与新文学的某种程度的同步性。 其次是作为文化空间意义上的“《紫罗兰》时尚叙事”。对“时尚叙事”而言,只要 时尚需求就给你叙事的空间,只要有绝对的读者市场,那么无论是主流还是边缘,统统 给你绝对的话语权。在它所提供的文学叙事空间里,各种文学的主张和理念均可以同时 存在。这种包罗万象的时尚性的文学叙事状态,使杂志中刊登的作品文本在文学意义上 失去了是与非的唯一性的评判标准,如在《紫罗兰》杂志第三卷中曾接连三期刊登了郭 沫若的《凤凰涅槃》曲谱和歌词,四卷中刊登了徐志摩的《青春曲》一诗,甚至还在三卷一号中刊登了蒋介石与宋美龄回乡省亲的大幅照片,此外还有高尔基的翻译小说、契柯夫、欧·亨利创作的欧美短篇小说等等,这些由不同审美精神和创作风格交织而成的文学创作空间,很难用是与非的简单标准对其意义作出评判。这一充满张力的文学空间,使文学创作观和文学批评观在不自觉中摆脱了长期以来文化和文学在国家意识上的争强好胜,使文化在一个自在的环境中,以亚意识形态的方式多元的生存发展。 在《紫罗兰》普遍占有读者市场的同时,“《紫罗兰》时尚叙事”创作既借助于经济 社会的物质条件,却又不完全依附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以日常为视觉、以现代性为理 念,构建起富有个性的文化空间,展示上海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多元的艺术与文化。 《紫罗兰》时尚叙事,是随着现代商业社会的繁荣、大众传媒的演进而形成的一种文 学叙述。在内容上,既与上海的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以满足读者市场的需求,又 与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文化相融合,这样的叙述内容使当时上海主体文化观念通过适 应市民需求的阅读途径,迅速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这样, 《紫罗兰》杂志无形地成为读者进行现代性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改造价值观念的途径,成 为亚意识形态的工具。它在效应上主要通过文学与商品的共谋,营造杂志自身的文化空 间构架而发挥作用。 一 商品与文学 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是文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可以导致文学作 品恶俗化和文学价值观滑坡,也可以给文学提供一个自在、自由的生存天空,使文学自 如地找到自己的空间。在特定的社会生存状态中,文学叙事与商品有机结合所形成的“ 亚意识形态”意义,往往成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亚意识形态”的 传播方式(如时尚叙事、商品文化、生活方式、符号文化等等),在城市现代性“文化空 间”的建设中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