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23X(2004)06-0015-06 文学新时期上海先锋诗歌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形成了颇有声势的阵营:198 4年秋季诞生的“海上诗群”,由默默、刘漫流、王寅、孟浪、陈东东、陆忆敏、郁郁 等诗人组成;1985年春天由京不特、锈容、胖山、化石等诗人组成的“撒娇派”;由张 小波、宋琳等人组成的“城市诗”创作也为上海先锋诗增添了色彩。 上海80年代先锋诗歌有其独特的贡献,首先,先锋诗歌抒写出80年代都市人的复杂心 态。在谈到“海上诗群”时,洪子诚先生指出:“他们的诗更趋于个体生命与生存环境 所发生的冲撞和矛盾。诗人们的孤独感,源自生活在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的‘无根’的 、纷乱的状态所带来的个人精神焦虑,他们试图通过诗歌‘恢复人的魅力’。他们的诗 作‘常常稍带着现代野性式的‘知’性色彩’,焦虑、绝望、幽默、无奈、反讽的交替 运作,使这些诗得以摆脱乌托邦式的远景,而以反抗个人这一基本图像竖立’”。(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30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在改革开放初期的 历史语境中,在对于个体价值生命意义的寻觅与探求中,在愤懑于历史惯性现实环境对 于个性的压抑时,先锋诗人产生了内心的孤独、焦虑、无奈、希冀,这都十分生动丰富 地呈现于他们的诗作中。陈东东抒写《我在上海的失眠症深处》:“这春天最后的日子 /这春天最后的外滩/我爱上了死亡浇筑的剑/我在上海的失眠症深处”,在都市的街头 抒发内心的疲倦与无奈。陆忆敏吟唱《教孩子们伟大的诗》:“我和我心中的我/近年 来常常相互微笑/如果我的孤独是一杯醇酒/——她也曾反复斟饮”,在多雨的季节独自 品尝孤独、把玩孤独。孟浪的《纽扣》以纽扣的意象写出了现代人的无所皈依之感:“ 错误地做了世界的一粒纽扣/世界光着身子找不到它的制服/我们找不到扣眼”。默默的 《现实》以面对世界的感受写出了人生中的无奈与惶惑:“我面对四周还能做什么?/像 漫长雨季中的一朵云/我徒劳地蔚蓝/为世界,我徒劳地活着”。京不特的《精疲力竭》 吟颂精疲力竭百无聊赖的心态:“外面的花依旧是花草依旧是草/现在的我依旧是我/只 是夜深了我什么事也做不了/我无所事事/无所事事”。锈容的《报仇雪恨》吐露报仇雪 恨的愤懑与无奈:“我是个永远过不上好日子的男人/生活以八小时职业蹂躏我的幻想/ 我的希望在中国的伤口上枯萎/那声声像解散的船队”。上海先锋诗歌将80年代人们的 心态十分生动地写出,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一种写照。京不特在回顾这段岁月时就说:“ ‘撒娇派’是中国人没有文明人的基本权利这一事实的产物,是‘病夫’不堪病痛所发 出的呻吟。”(京不特《八十年代上海的(之一)》,见http://www.wenxue.com/gb/BBS/ messages/605.htm)这大致表达出当时上海先锋诗歌所表达与抒写的情感取向。 其次,上海先锋诗歌在艺术上继承与拓展了20世纪先锋诗歌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 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策下,现代派艺术被等同于资产 阶级艺术,在礼赞新中国讴歌领袖赞歌式创作模式中,上海自李金发、戴望舒等开创的 现代派诗歌传统被割断了,诗歌创作在反映时代展示工农兵情感中越来越走向伪饰和矫 情。虽然朦胧诗在艺术上接受了现代派诗歌的方式,但是在精神深处依然延续了传统颂 歌的衣钵与时代的宏大叙事。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在反对朦胧诗的抒写立场时有其独 到之处:“它不再指向一种虚妄的宏大叙事,而是把一个时代的沉痛化为深刻的个人经 历,把对历史的醒悟化为混合着自我追问、反讽和见证的叙述。”(王家新《从一场蒙 蒙细雨开始》见《诗探索》1999年第4期)上海先锋诗歌在艺术上继承了自李金发开创的 现代派诗歌传统,并在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下,对于诗歌艺术有所拓 展,这在反讽手法、变形技巧、凡俗抒写等方面尤其突出。 再次,上海先锋诗歌在独特诗歌观念左右下呈现出个人化的创作风格。在“PASS北岛 ”、“打倒舒婷”的口号声中,第三代诗人联合反抗一个他们认为太陈旧、太麻木、太 堕落的诗歌时代,在他们提出的各不相同的诗歌观念中,强调诗歌创作反对矫情强调真 诚、反对社会性抒写强调个人化创作,这成为第三代诗人诗歌创作的相似追求。“比起 ‘朦胧诗人’关注的那个整天皱着眉头作思考状的社会自我,他们更关心那个在社会与 自然的临界无所作为的自我。这个‘自我’对一切皆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恋爱、艺术、 失败或成功。活着,然后做点什么,于是写诗。”(周伦佑《第三代诗与第三代诗人》 《亵渎中的第三朵语言花》第4页,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上海先锋诗人提倡诗歌创 作是纯粹个人的事情,必须对自己诚实、对创作诚实,诗歌创作应该处于独立于主流意 识我行我素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这是产生艺术作品的原始推动力。 在诗歌创作个人化的追求中,80年代上海先锋诗人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追求 与风格:陈东东如一位云游诗人,或在都市的深处徘徊观望,或独自在稻米和风中出没 ,其诗歌常以较为华丽的语言、幽晦的意象、荒寒的场景,抒写都市人的内心孤寂与不 息追求,透露出戴望舒式的寂寞与感喟。陆忆敏如一位醒在清晨的梦者,或在老屋昏暗 悠长的走廊里踟躇,或在街道朝阳那面观望,常以短小的章节、纤敏的感受、丰富的想 象,抒写心海的涟漪,写得细腻动人,常能撩拨至人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与回忆,激 起唏嘘与感喟。孟浪如一位无名牧人,或在了望塔的高处观察人类纷乱的足迹,或在秋 天去捡拾被秋风打落的果实,他常以非凡的想象、跳跃的节奏、具哲理意味的诗句,描 摹其心灵深处的臆想、梦幻、向往,奇特的想象、诡谲的意境使其诗歌显得沉郁而奇诡 。默默似漫长雨季里的一朵云,或一个人在都市散步,或在镜子里看荷马的面容,他常 以充满冲突与矛盾的意象,构成诗歌内在的艺术张力,表达内心郁积的情感、深刻的思 索,在无奈无助中表达对于现实的愤懑。王寅似一位都市梦吃者,或想起捷克的电影, 或云已看见了上帝,他常在如梦呓般的诗句里抒写男女情事、勾画死亡情境,常以事写 情、以夜造境,以生动的细节纤敏的描写道出内心的孤寂与追求,创造出独有的意境。 宋琳如都市观望者,或在大学校园观望台阶上的景象,或在外滩之滨放眼江上风光,他 常以细致的观察、精细的勾画、独特的比喻,写出其对爱的追求与失落、心的空虚与落 寞,写出都市繁华中内心的寂寥与向往。京不特如都市冥想者,或多说一点人本的话, 或逃出真相笼罩的地方,他常以奇异的想象、跳跃的思绪、深邃的思想表达其对于世界 与人生的苦痛深入的思索,别出心裁的诗句常常令人拍案。上海先锋诗人在诗歌创作中 以各自不同的风格,建构了80年代上海诗坛的独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