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04)04-0001-01 欲评论当代(1949年至今)散文的创作,相当地困难和麻烦。因为,关于散文“范畴论 ”、“特征论”以及“创作论”、“批评论”等一系列ABC问题,至今也没能取得共识 。所以,个人只好就讲自己的看法。我下面要讲的就纯粹是个人之见。 一 先来谈谈对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散文”的评价问题。当代散文是从现代散文 发展而来的。现代散文发源于五四运动,它伴随着西风东渐、思想解放和“个人的发现 ”,特别是欧美“随笔”的译介,一下子就激活了散文的“心”,使散文成了现代文学 各部类中成就最大的一种,这正如鲁迅所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 诗歌之上”。但现代散文,实际上是叙事、议论、抒情三体并包的“大散文”。也可以 这样说:在20世纪,20年代“随笔”是其中坚;30年代“杂文”是其代表;40年代“通 讯、报告”是其主流:你看,都戴着“散文”的大帽子,内容却并不一样。当然,40年 代还要说说“延安散文”——因为,严格说“当代散文”就是从那儿演变过来的。延安 散文,有两个特点:一是“颂”(抒情)的基调;二是“主角”的置换。强调“抒情”这 很好;但散文否定主体“自我”,“主角”只能置换成“工农兵”,就带来严重祸患— —而我们“当代散文”正是“延安散文”的一个延伸和继续。所以,其发展就“先天” 不足且“后天”失调。 所谓当代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现在来看,他们的散文就都落入 了“自我隐匿”的泥潭。比如杨朔(1910~1968),有《杨朔文集》3卷本(山东文艺出版 社行世),他文学天赋很高,写了很多精雕细琢、“惨淡经营”的作品。但这些作品除 “诗意盎然”外,都是“现在时”题材,同时“我”都是一个“从旁介绍”的穿针引线 人物,而“主人公”则成了作者歌颂的“普通劳动者”(即工农兵)。如《荔枝蜜》里的 养蜂员老梁,《茶花赋》里的老花工普之仁,《雪浪花》里磨刀磨剪子的“老泰山”, 《香山红叶》里的“老向导”等,这实际是把诗、通讯、小说糅成了一体,搞出了以“ 诗化”为主旋律的“诸体复合”散文(其弊在假),走了一条“自我置换模式”的路。刘 白羽(1916~),有《刘白羽文集》10卷(华艺出版社出版),是位部队作家,从写通讯、 小说走向了写散文。他认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必须配以“雄浑、粗犷的文风” ,故他取材重大,抒写华美(长于议论),文风阳刚,的确“气魄”很大。他想“创造” 一种“新时代的新散文”!故其作品被称为“战士的豪情”、“进军的号角”,他则被 誉为当代散文“豪放派”的代表。其代表作为《日出》、《长江三日》和《昆仑山的太 阳》等。比如《长江三日》,他讴歌的就是那种“激流勇进之美”,即“斗争哲学之美 ”。问题是他把“个我”完全“抽空”或“泛化”了,“我”实际成了“人民”或“阶 级”的一个空洞符号。这样,刘白羽就把“小我”着意膨胀成了“大我”,开了条“自 我膨胀模式”的路。应该说,这种“自我膨胀模式”是那个时代散文的典型形态,“假 、大、空、套”皆由此来,影响至今未绝。还有就是秦牧(1919~1993),有《秦牧文集 》10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他的代表作是《社稷坛抒情》、《土地》和《古战场春晓 》等。社稷坛,在北京中山公园内,是过去帝王祭祀土地(社)和五谷(稷)神的地方。这 在古代极重要,“社稷”就指国家了:这正是“农业文明”的表征。《土地》也是这样 :围绕“土地”,旁征博引,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还有篇是谈天坛的——谈中 国的“圆”,谈古人眼里的“九”,很有意思。这些文章,实际都是“随笔”写法:是 在十七年工农兵时代严苛情势下,一种变相的“平民化、通俗化随笔”。它和“五四” 时那种“个人性、即兴性、闲适性加幽默味儿”的随笔已相去甚远。 当然,除了这三大家外,吴伯萧、曹靖华也值得一提。吴的散文如《记一辆纺车》、 《菜园小记》等,多用“轮辐向心”写法,开“以赋为文”先河,把当代“状物散文” 推向一个新高;而曹的散文如《三五年是多久》、《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则在音节旋律,即“音乐化”上做了一些可贵的探索——虽然,他们“自我”的削弱也 是同样明显的。 因此,关于“十七年散文”的总体评价实在不能太高。周作人曾说:“小品文是文学 发达的极致,他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而十七年中,思想禁锢,个性受挫, “自我”被放逐,“舆论一律”、“万马齐喑”,散文的发展恰恰处于历史的“低谷” 时期。 二 再来谈谈新时期散文“老生代”的评价。“老生代散文”,是散文文坛一道最为亮丽 的风景线。“老生代”作家很多,我们这里只能挑几个重要的来说。 先谈巴金(1904~),除《巴金文集》、《随想录》外,现有浙江、上海等多种《巴金 散文选》问世。他成名很早,小说与散文双管齐下:《家》、《春》、《秋》等就不必 说了;只散文创作解放前就达19种之多。“十七年”期间他是很勤奋的,决心用那支写 惯了黑暗的笔去讴歌光明。爱祖国、赞英雄、颂友谊、怀故人,成了他这时期散文的主 题。和老舍一样他完全可以被称为“劳动模范”的,但却在“文革”前就受到了不公正 待遇,“文革”中更被打成“文艺黑线头子”、“上海的黑老K”等,受尽折磨。但正 是在他失去了做“人”资格,变成了非人的“牛鬼蛇神”后,他经过痛苦反思,深刻忏 悔,大彻大悟,获得新生了!《随想录》是一本大书(包括《随想录》、《探索集》、《 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本书),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经过“文革” 炼狱后重新为“人”的心灵痛史,也是揭露“文革”、控诉“浩劫”令人永志不忘的“ 用文字搭建的‘文革’博物馆”。 《随想录》大体有两种写法:一类是艺术散文,如《怀念萧珊》、《小狗包弟》、《 怀念老舍》等,情深意笃,倾泻而出,如泣如诉,忧郁幽远,像是以血与泪哭出的文字 ,达到了他解放后散文的最高水平;另一类则是“随想”,这是他翻译赫尔岑(俄)《往 事与随想》后借鉴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既非杂文,也不是现代的“随笔”,《思路》 、《十年一梦》、《长官意志》、《紧箍咒》等是其代表,这类文章说真话、有思考、 见锋芒,敢发人所未发,敢言人所未言,表现了巴金从所未有的一种思考深度和思想火 花。它是当作巴金“留给后人的遗嘱”写的,故不宜把它完全看作文学作品来读,而是 要把它当成中国当代的思想史、文化史和心灵史来读。这样,你就会知道他实在是知识 分子的良心,民族的脊梁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