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4)11-0070-05 新世纪以来,变革中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整合也日益明显 。不仅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打工潮”“下岗潮”“低保”等关键词依然频频见诸媒体 ,且“弱势群体”“社会弱者”“三农问题”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底层”问题终于 浮出地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为主流与时尚作家、批评家所贬抑、所轻视、所忽 视的底层写作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新的文学增长点。 一、底层写作与人文观照 对底层写作的理解,大致为两种。一种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即处于社会底层或基 层的作者的写作。另一种是从客体对象的角度来理解,即作者并不一定身处社会底层或 基层,但所表现对象为社会底层的写作。本文所说的底层写作指后一种。判定是何种写 作的标准,仅仅依据作者的身份是远远不够的。同一作者的写作,既可能是底层写作, 也可能是中产阶级写作,还可能是另类写作甚至主流写作,因而只能以所表现的客体对 象为依据。前一种与其说是底层写作不如叫“基层写作”更合适,只有后一种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底层写作。 同是底层写作,由于作家背景、写作目的、美学追求的不同,其基本价值追求或品位 也是迥异的。以安子为代表的“打工文学”,主要表现打工一族的奋斗历程,说到底, 是“分享艰难”式的主流意识形态(至少是迎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写作(注:毛少莹.打工 文学与下层职业女性[EB/OL].打工文学联网.(http://www.dgwxlw.com..2003.10.1))。 而一些号称“底层关怀”的所谓“南方小说”,正如巴桥所论述的:“‘小姐、发廊’ 成了其中的关键词和主要人物……‘底层关怀’这词本身很好,只是现在被滥用了,而 他们的写作,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外围的想像,猎奇的态度,粗糙的观察,矫情的故事 ’……,要命的是,他们的视角从来都是居高临下的,小姐的身份对他们而言就是小姐 ,所谓悲悯,却是一种道德上的虚伪姿态”。这种底层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低级趣味的把 玩与冷漠的欣赏。当然,也有并不滥用“底层关怀”的底层写作。这类底层写作我们称 之为“人文主义底层写作”。 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曾有过它辉煌的历史,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成为 西方文化的主潮,进入20世纪后无可奈何地式微,但并没有消亡。它的外延和内涵是相 当宽泛、丰富的,对它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的,对其进行全面考察、梳理、界定的不是 本文的任务,这里暂且采用美国学者保罗·库尔兹的表述:“生活品行上的良知(eupraxophy)”和英国学者哈利·斯塔佩斯·罗的表述:“生活态度”。(注:21世纪的 人道主义[M].东方出版社,1998:P3,P177.)以一种良知一种关爱人的生活态度所进行 的底层写作就是人文主义底层写作。不论作者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和文化选择如何, 凡关注底层的社会生存、维护底层的价值尊严、呵护底层的精神信仰的写作都是属于这 类写作,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关乎人的身心健康、人的思想行为自由和人格平等的写 作。在封建余韵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拜物教又大行其道的21世纪,这种写作日 益显示出它的特殊意义。而且,这种写作极有可能使我们的文学创作取得较上个世纪更 为辉煌的成就,不定会出现具有21世纪特色的《悲惨世界》《复活》等里程碑式的杰作 (这当然仅仅是笔者的预感)。有关这类写作,学界已有零星论述,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本文试以几篇出名和不甚出名的作品(主要是小说)为例,谈谈它的几个基本的观照角 度,以期将有关研究引向深入。 二、社会——启蒙观照 普通的三口之家,夫妇俩都是工人,妻子已下岗,女儿是中学生,除夕之夜,在与爷 爷奶奶团年后,因为没有公共汽车,又舍不得坐出租车,便在交加的风雪中步行。一家 人有说有笑,倒也别有情趣,不料女儿滑到了窨井,头撞硬物身亡。这是唐镇的《坐一 回出租车》所讲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不会赚人眼球的故事。正如作者在创作谈中所说 :“就是这样一篇没有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的小说,谁看?把认识方块字的人上上下下排 查一遍,大概只有下岗职工。可是他们兜里有钱吗?刨去房租水电柴米油盐看病吃药孩 子学费等等之后,还有可以咬咬牙买一本不顶吃不顶喝的文学杂志的钱?我不知道。” 明知无多少人看,明知无法畅销,也明知无法进入专家学者们编修的文学史,为何还要 写?当然是一种对底层的同情、怜悯,一种良心,一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小的房子无钱装修,宁愿在马路边等也不肯坐一元二毛钱的公汽,只是为了节约两 毛钱,宁愿自己亲自动手加工也不肯到超市去购物,从来没想过坐出租车,哪怕是大年 三十,哪怕是女儿自己挣的钱他们也舍不得,结果女儿的生命无法挽回。悲剧的原因是 “穷”,而“穷”又并非完全归结于他们自身。他们并非不努力,丈夫兢兢业业,依然 收入微薄,妻子下岗,也曾自谋职业,买编织机,不料陷入一场骗局。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时代、社会造成他们的不幸。作家也正是从社会层面来观照底层人物的不幸的:有 钱人不仅随便可以“打的”,而且还有自己的私家车,与主人公一家的境遇形成鲜明的 对比。而女儿惨死的时候,正是万家灯火、举国欢庆的时候,更是强烈的烘托与反差。 “我们要说,我们看到了你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 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注:陈桂 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J].当代,2003,(6).)《中国农民调查》这部报告文学之所以 一问世即引起了轰动甚至引起众多海外媒体的关注,并不是它有多么高超的艺术技巧和 多么了不起的美学成就,而在于它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现状, 尤其对底层农民生存现状的揭示是如此的令人触目惊心,它让读者看到了“想象不到” 的罪恶、苦难、无奈、沉默、感动和悲壮,凡良心未泯的读者读后都无法无动于衷。“ 当我们拿出了今天的作家已经少有的热情和冷静,走近中国农民时,我们感到了前所未 有的震撼和隐痛。”(注: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J].当代,2003,(6).)拿出热 情和冷静,感到震撼和隐痛,以一种悲悯面对弱势者、一腔义愤指向社会。正是这社会 观照,才使作品具有如此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