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5日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百岁华诞之际,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 号,在此前后,北京、上海、成都、泉州等地都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从2002年 12月起,北京、上海、四川和山东、河南、广东、广西、福建、河北、天津等地的多家 出版社即开始出版巴金的“图传”、“全传”、“事略”、“手册”及一批研究巴金的 著作,据粗略统计达30余种,据悉还有《解读百岁巴金》、《巴金散文创作艺术论》等 出版在即,这就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巴金图书出版热,为广大读者更全面、 更深入、更真实地了解巴金、认识巴金、学习巴金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条件。本文拟择要 评点已经面世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著述,以期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 作家传记、创作年谱是研究作家的重要资料,创作年谱的编写本身就是一项学术活动 ,而一部优秀的作家传记也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这次出版的近十种巴金传记、年谱 类作品中,最具学术创新意义的当是李存光编写的《百年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 》,(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费时20余年才得以最后完成的巴金事略,不 仅时间起讫为100年,其最大特点还在于编年分期上打破了巴金研究界的通行观点,也 不再采用编者此前在《巴金研究资料》、《巴金传》等著作中的看法,而是以1944年和 1979年两年为界,将巴金百年人生历程分为1904年~1943年(“搏击激流”)、1944年~ 1978年(“穿越乱山碎石”)、1979年至今(“流向大海”)三个大时期。这一新的分期认 识是作者长期研究巴金与思考巴金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既充分考虑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一 系列重大变迁,如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打倒“四人帮”等给予作 家的重大影响,更是细致考察了巴金自身的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活动具有实质意义变 化的实际情况,才得出的结论。编者认为:“这些实质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一)1944年 以后,巴金身上发生了三大转变:政治上从同情中国共产党但与之保持距离,到逐渐靠 拢而追随中国共产党,他的社会角色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创作上摒弃英雄主义(二十 世纪五六十年代虽复归但呈现另一意义的特点),更多关注‘小人小事’即普通人的生 活境遇、喜怒哀乐;生活上告别独身,在长期恋爱的基础上建立了美满的令他依恋的家 庭。(二)1979年以后,巴金开始走出五六十年代的思想轮回,他思想上的大彻大悟和独 立思考,在此后所写的文字中,逐渐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这不是三四十年代思想的简 单复归,而是一种洞察世事的新觉醒和‘随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的升华。”(《后记》) 由于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如1944年后创作上“关注‘小人小事’”有《寒夜》为代表,1 979年后“大彻大悟和独立思考”有《随想录》为代表等),这种新的分期认识不仅更加 符合实际,也给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巴金、研究巴金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窗,或者说提出了 一条更科学、更有启迪意义的研究思路。因为对于像巴金这样创作与生活完全一致、为 文与为人完全一致的作家,也只有完全从这两个“一致”出发,一切依据已有的全部事 实,才会得出更符合或更接近事实本相的科学结论。此外,由于这份《事略》是由附录 于《巴金全集》最后一卷的《巴金著译年表》多次修订、补充和增写(1993年后十年)而 成的,因而有的内容也是对《巴金全集》、《巴金译文集》未收或漏收文稿的补充,如 所增加的公开发表的近2500封信件就是两个全集未及收入的。总之,《事略》是目前为 止材料最为翔实准确、文字也更简明扼要的巴金文学活动“年谱”,它将为新世纪巴金 研究的更多创新起到指南作用。 如果说《巴金生平与文学活动事略》以全、准、简著称,另一部由唐金海、张晓云编 著、洋洋百万言的《巴金的一个世纪》(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则以材料 详、内容细、体例新为特点,其主要价值是:通过目前能见到的所有材料按年编排和编 者“小引”,让读者能透视巴金百年的全貌,用编者的话说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巴金 ”。所以较同类著作史料最多而选择亦严,既忠于实事又倾向明显,着重突出的是巴金 伟大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其间某些有争议的问题,都将表达各方观点的材料展 示出来,其主旨也在体现巴金的人格魅力。此外,这部史传体作品所附300余张照片也 很有特色,从另一侧面显示了本书的文献价值。类似的著作还有周立民编著的《巴金手 册》,(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虽只有16万字,但因“意在将巴金的思想 、创作、巴金的研究成果与大中学生和喜爱巴金作品的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所以 “年编”均有“记事”、“词条”、“记忆”、“言说”、“印象”、“评论”等多种 内容,可以说是巴金研究成果大众化的一种有益尝试。 “传记”类作品中最具学术价值、写法也新颖别致的是《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 历史肖像》,(注:李辉、李存光、陈丹晨主编,李辉撰文,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它通过巴金生命历程中最能显示“知识分子”风范的若干问题的剖析和多种有关照 片的展览与说明(其中多幅国内外有关背景照片更是珍贵),集中勾画了百年历史背景中 知识分子巴金的历史肖像。作者采用散文笔调,既具体细致地描述了巴金精神与思想的 历史衍变过程,又生动形象地挖掘出这位百岁老人特有的性格与情感上的种种矛盾与痛 苦,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既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巴金老人形象,又能听到作为思想 家、道德家的巴金心中那涌动不息的涛声,同时还可以对作者的评判进行再评判。例如 在对“巴金”这一笔名的解读,作者写道:“巴金历来矢口否认这个笔名是取巴枯宁的 首字‘巴’、克鲁泡特金的尾字‘金’组合而成……从我个人来讲,我还是倾向于认为 这个笔名与他所热爱的事业和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于有一系列这种“关联 ”事实的陈述,便可激起每一个读者再思考、再判断的兴趣,从而提高“解读”能力。 再如在写到有关《家》的认识时,作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即李小林在给他的信中转述了 巴金不同意陈思和在其论著《人格的发展:巴金传》中的看法,陈认为“这个家庭的矛 盾与冲突,不会超过正常家庭矛盾的范围”,所以巴金之后对家庭的种种微词与抨击, “不能不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修辞手法”。李小林在信中说:“爸说陈根本就不了解那 个时代,那种家庭,只是一种想当然的推论。……他是根据他的感受来写作的,完全是 他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什么‘文学上的夸张修辞手法’。”但作者“还是觉得,其实巴 金对李家从一开始同样有着难解难分的留恋”,进而认为“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 到,对家庭与故乡的留恋,才是贯穿巴金一生情感的潜流”。这当然不是“固执己见” ,而是表现了一个巴金研究者深入思考的探索精神。总之,这部“历史肖像”既有感人 的“肖像”,更有沉重的“历史”。“历史只有拂去尘封,刮去油彩,还其本真,才显 得逻辑分明,真实可信。这样的文字也就使人感到亲切”。邵燕祥先生在本书《序》中 高度评价了这部图(照片)文并茂、具有独特价值的好书。此外,几部重版的巴金传记作 品因经过修订(如陈琼芝的《生命之华》)、补充(如陈丹晨的《巴金全传》)、增写(如 徐开垒的《巴金传》),也较前有了更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