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5日是《人民文学》创刊55周年纪念日。55年中,除1966年6月至1975年12 月间停刊外,总计出版542期。其中,1949年10月25日(创刊)至1966年5月12日(5月号) ,出刊198期;1976年1月20日(复刊)至2004年10月3日(10月号),出刊344期。在中国当 代文学(共和国文学)的历史上,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创刊迄今的《人民文学》无疑都堪 称最为重要、最为突出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的这种独特的 历史和文学地位,是由中国当代具体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条件所决定的,这从它的创刊 和复刊过程就能得到鲜明的验证。值此《人民文学》创刊55周年纪念之际,本文就此作 一扼要的回顾与综述。 创刊:与新中国共生的最高文学刊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此前的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 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一般来说,这次大会被视为中国当代 文学的开端标志。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正式成立了中华全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文联)。作为全国文联的下属协会之一,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 协会(全国文协)于稍后的7月23日在北平正式成立,茅盾任全国文协主席。1953年9月, 全国文协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协(作协)所主办或创办的最重要的两大机关刊物即为 《文艺报》和《人民文学》。《文艺报》创刊于1949年9月,最初由全国文联直接主持 ,后委托中国作协代管直至正式成为作协直属刊物。《人民文学》则自创刊伊始(1949 年10月25日),即为全国文协(作协)的直属机关刊物。与专重文艺政策、文艺思想和理 论批评的《文艺报》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民文学》的办刊定位是以发表各类文艺作品 为主的国家最高文学刊物。 作为与新中国同时共生的国家最高文学刊物,《人民文学》的创办(过程)理所当然地 受到了国家最高权力和领导人的支持,其本身并无多少可供探究的历史曲折。简单地说 ,它是新政权、新政治、新政策为建构新的文艺和意识形态而进行的一次制度化、组织 化的具体(程序)运作的产物。换言之,它是被赋予了应当代表新中国新文艺的最高(政 治文化)使命。这种使命在《人民文学》创刊第一期上就获得了最为充分和明确的强调 与体现。 在封面和目录页后的首张内页上,刊登了毛泽东的坐姿照片,照片背面又是毛泽东专 为《人民文学》创刊所写的题词手迹“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刊名题字则是经毛泽 东提议由郭沫若(全国文联主席)手书。全国文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茅盾的《发刊 词》置于内页的文字页首。《发刊词》中,对于《人民文学》的性质宗旨、基本任务和 目标、具体要求、组织和编辑工作等项,都作了简要的阐述。 从首期的主体内容(作品)方面来看,《人民文学》创刊早期的基本格局和整体面貌就 已经十分清晰了。它们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政治(文化)和思想言论,采用的是 社论或专论的形式;首期除三篇社论外,还有周扬的专论《新的人民的文艺》。二是政 治颂诗或抒情诗,后来也包括其他类型的诗歌,如(新)民歌民谣等民间(传统)体裁诗歌 。三是特辑或专辑,这一般是以人物、题材、类型等为分类标准设辑,设辑的前提当然 含有政治导向的动机。首期即为“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特辑,第三期有“庆贺 斯大林七十寿辰诗辑”——既作为“诗辑”,又与“政治颂诗”合二为一了。有时虽无 辑名或明确的设辑形式,但从编辑意图或刊物目录、作品构成和发表位置等方面看,也 完全可以视若某种专辑,如第二卷第一期(1950年5月1日)开首的一组作品,文体各异, 却编排合为有机整体,题材内容均“以反映工人生活为中心”,显见虽无辑名而有专辑 之实。特辑或专辑的设置,代表了当期刊物的重心所在。四是小说。综合性的文艺(文 学)刊物(杂志)一般都以小说为“主打”作品,《人民文学》也向来如此。不过,第一 期所刊发的三篇小说,其意义还并不尽于此;《人民文学》早期和新中国早期(即“17 年”早期)的小说创作面貌,其实就可以这三篇小说为缩影。《火光在前》(刘白羽)的 题材是部队生活和革命战争,《买牛记》(康濯)写的是农村、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同样 是农村背景的《村仇》(马烽)则直接反映了农村的阶级斗争。中国当代文学早期(50年 代中期前),作品(小说)数量最多的正是上述两类题材(即部队和战争、农民及农村阶级 斗争)。对此,刊物本身在当时其实也已经有所认识。创刊周年时,经统计一年间所发 作品的数量近两百万字,其中内容比重最大的是“部队”,次为“农村”(第二卷第六 期《编后》)。可见当时小说创作的普遍状况。五是一般理论批评。《人民文学》创刊 号上的这一部分文章,对50年代早期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也有同样显著的概括性。除当 代作家作品论外,重点是对苏联文艺(思想、作品)的译介和评价。首期三篇文论中,后 者即占其二(一译一论)。六是画页和插图。与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刊物中的画、图有根 本区别的是,当时(《人民文学》)的画页、图页都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内容上的政 治性十分突出,二是与整个刊物的风格保持着高度一致;图画页真正成为刊物整体的有 机构成,决非随意或纯装饰性的点缀之作。(对于《人民文学》的封面设计,也可作如 是观。)创刊号上的图画(照片)页共有九幅。毛泽东(照片、题字)两幅,鲁迅(故居照片 、遗墨)三幅,法捷耶夫和西蒙诺夫(照片)一幅,全国政协中的文联代表(照片)一幅, 工业生产(木刻)两幅。《人民文学》创刊早期的图画页,大致可由此一窥全貌。需要略 加说明的是,两幅工业生产的木刻,表面上似与当期内容无关,实则恰恰相反,它们正 是当期内容的“自觉”构成和充实。——不仅在内容上弥补了文字作品的不足(当期没 有工业生产的作品),而且在形式上也显示了对中国现代“左”翼艺术传统样式(木刻) 的继承和弘扬,它们所体现的正是对“新的人民的文艺”精神和方向的追求,不可等闲 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