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学刊》2005年第4期刊发陈才训文章《汉代歌谣兴盛的原因》。文章认为,汉代产生了大量歌谣,它们的兴盛与汉代谶纬之学的兴起、“举谣言”的官吏考核制度、察举制举荐人才的措施、贵名节的社会风尚及"清议"品评风气、乐府机关的设置等密切相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发表沈文凡文章《唐代"排律"诗体的隔代及域外之名称确立初探》。文章认为,排律名称的出现决非偶然,由唐至元,虽然中间隔了宋金两个朝代,但它是有伏脉的。排律体诗诞生于唐代,而“排律”这个名称则产生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到了明代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地使用开来。明人将“排律”名称用于唐代诗体,对唐诗“排律”研究起了沿坡讨源的作用。韩国诗人接受并使用排律这个概念大约在明代时期,可见对唐代诗体的认同和摹习是比较迅速的,对明代的诗学观念也是有所接受的,对排律名称的确立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元明的唐诗选本、明代诗话中有关排律的论述及明代诗人自身的排律创作,终于使排律名称在隔代确立了。韩国的排律创作及评论也是对元明排律观的呼应及补充。“排律”与“长律”名称概念的异同,也显示了“排律”逐步被接受的过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刊发张乐林文章《唐代行侠作品中的“侠者乌托邦”》。文章认为,唐代具有行侠主题的诗歌和小说中,侠客无论是表现自身不平之气,还是对他人苦难做出回应,背后皆含有一种理想性的存在,可称为“侠者乌托邦”。虽然缺乏西方“乌托邦”具体的组织与疆域,但积极性别无二致。“侠者乌托邦”理想性的存在,亦促进了侠客“江湖”意识的形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刊发彭树欣文章《梁启超文化传播背景下的文学活动》。文章认为,梁启超的文化传播活动影响了其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梁氏的“文学新民”观念和文学界革命是在其开启民智的文化传播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二、梁氏文学创作的欧西精神与其西学传播活动密切相关;三、梁氏文学创作的大众化倾向源于其"觉世"的传播效果追求。 《暨南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刊发刘雄平文章《为中国古代"文说"正名》。文章认为,中国古代留下了大量关于文学的言说和著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都对它进行过命名,从“中国文学批评”到“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理论”,再到“文论”,可至今都没有定论。相比较于这些外来或现代语汇,“文说”倒是一个历史的还原,它更准确地体现“中国”“古代”说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述形态,从而避免学术研究中“以西释中”和“以今释古”的不良倾向。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刊发王水照文章《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文章认为,文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体裁,除具有说部性质、随笔式的狭义的“文话”外,还有理论性专著、资料汇编式、选本评点式等不同著作类型。这四种著作类型都在宋代开始集中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在明清两代更显繁荣。其在文道、文气、文境、文体、文术、品评等方面,均蕴含真知灼见和艺术经验。对其价值的评判,经过"五四"的反思,当能更趋全面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