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物以及与边塞和战争相关联的生活情事,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从“诗三百”到汉乐府一直到唐诗的一大内容题材,甚至在盛唐时代产生著名的边塞诗派,成为“盛唐之音”、“盛唐气象”的典范之作。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分支,起源于隋唐之际的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学形式——词,自然也会受到传统和时代风气的影响,将边塞题材引入自己的歌唱和创作中。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社会生活中音乐歌唱本来是无处不在,因此在边塞和军营产生“边声”和“军歌”,或者在内地出现以边塞和军事为题材的歌曲和歌词创作,本来也不足为奇。然而,由于长期受“词为艳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的影响,无论历代词论还是当代词学批评,极少有人关注唐宋词中“边塞词”的创作。事实上,无论是唐五代还是宋代,有关边塞题材的歌唱和创作一直不绝如缕,只是常常被湮没在一片艳歌丽曲之中罢了。即使如此,范仲淹的《渔家傲》也曾以“穷塞主”之词而名动一时,尤其是到了南宋时代,以边塞和军旅内容为题材的歌唱,也曾给当时香软柔媚的歌坛带来强力的冲击。边塞词不仅仅是一个题材的表现问题,它还关系到我们对词的功能特征、审美特性和艺术风格等多种内蕴的体认和阐释。因此,对唐宋边塞词的研究是颇有学术价值的。宋代边塞词已有学者撰文略述(注:何尊沛:《论宋代边塞词》,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但却极少有人关注唐五代的边塞词。本文即拟对唐五代敦煌曲子词中的边塞词进行初步考察与探讨。 一、唐五代流行的边塞乐曲 在唐宋文献著录的现存数百种唐五代音乐曲调中,便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军歌”或“边声”乐曲。现将这些曲调(计48调)列述如下: 《破阵乐》、《泰边陲》、《忆汉月》、《破南蛮》、《卧沙堆》、《怨黄沙》、《遐方怨》、《怨胡天》、《送征衣》、《羌心怨》、《定西蕃》、《苏幕遮》、《征步郎》、《静戎烟》、《叹疆场》、《驻征游》、《兰陵王》、《小秦王》、《镇西乐》、《沙碛子》、《酒泉子》、《甘州子》、《镇西子》、《北庭子》、《破阵子》、《赞普子》、《蕃将子》、《回戈子》、《凉州》、《伊州》、《甘州》、《平蕃》、《突厥三台》、《断弓弦》、《回波乐》、《龟兹乐》、《醉浑脱》(注:以上三十七曲载唐崔令钦《教坊记》所列“曲名”及“大曲”表。《凉州》以下为大曲名。其中《泰边陲》原作《太边邮》,《平蕃》原作《平翻》,此据任半塘《教坊记笺订》校改。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84页,第158页。)、《平蕃曲》、《戎浑》、《战胜乐》、《怨回纥》、《塞姑》、《蕃女怨》、《甘州遍》、《捣练子》、《静边引》、《塞尘清》、《破勃律》(注:《平蕃曲》,载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91《新乐府辞》;《戎浑》、《战胜乐》、《塞姑》,载《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怨回纥》,载《尊前集》;《蕃女怨》、《甘州遍》,载《花间集》;《捣练子》,见《敦煌写卷》伯3718卷(录词6首)、伯3911、2809卷(录词二首)。《静边引》、《塞尘清》,载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三“诸乐”;《破勃律》,载唐南卓《羯鼓录》“诸宫曲·太蔟角”。)。 以上这些音乐曲调,大多从名称所用的文字中即可以看出它们或来自军中歌谣,或起于边塞歌唱的性质和特征。我们可以分几类情况来加以考察和分析。 (一)正面表现一般意义上的有关军戎战争生活内容的曲调,如《破阵乐》、《破阵子》、《小秦王》、《兰陵王》、《回戈子》、《征步郎》、《静戎烟》、《驻征游》、《断弓弦》、《战胜乐》、《戎浑》等(注:《戎浑》,其意不详。宋郑樵《通志》卷四十九载“征戍十五曲”,首曰《戎行曲》。中华书局1987年版影印本,第631页。任半塘考释《戎浑》曲名云:“或为从戎之歌。”《唐声诗》下编《格调·戎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6页。)。这些曲调,从曲调名称上看,应该就是描写和反映征伐、破阵一类的军戎战斗生活的乐曲。 (二)侧重表现边关戍守以及开边拓土的边塞战争内容的曲调,如《泰边陲》、《破南蛮》、《定西蕃》、《镇西乐》、《镇西子》、《平蕃》、《平蕃曲》、《破勃律》、《静边引》、《塞尘清》等。从曲名用语来看,这类曲调多明确指向与“边”、“塞”相关联的军戎战斗生活,其中既有一般意义上歌咏“泰边”、“静边”一类安边定远的边塞战争和美好愿望的内容,也有明确表现“镇西”、“平蕃”、“定西蕃”、“破勃律”、“破南蛮”一类特定的征戍生活和边塞战争,其中除《破南蛮》一调之外,其他曲调主要集中表现的是有关西北地域的边塞征伐内容,这与唐帝国开边拓土的边塞战争主要发生在西北(包括西南、东北)地域的历史是相符合的。 (三)集中描写和抒发有关边塞征戍的艰苦生活和怨叹情绪的曲调,如《忆汉月》、《卧沙堆》、《怨黄沙》、《遐方怨》、《怨胡天》、《羌心怨》、《叹疆场》、《沙碛子》、《怨回纥》等。任半塘先生在论述《教坊记》所载教坊曲名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及文化意蕴时,曾专列“人民呼声”一条云:“此三百余曲名,颇能反映盛唐四十年之文治、武功、礼俗、宗教、物情、民隐等……试看盛唐四十年所谓小康政治,实际加诸人民者,正有两种严重之灾害在,即兵役与徭役是。均足以使人民当之者,家破身亡,痛苦无穷尽。故反战争、反征戍之情绪,在此时期之民隐中,实普遍高涨。赖有当时诗人,已为之宣达,篇咏所及,不可胜纪。至于表现于歌曲,一望可知者,则有《叹疆场》、《怨黄沙》、《怨胡天》、《卧沙堆》、《沙碛子》、《羌心怨》、《遐方怨》、《忆汉月》、《断弓弦》、《回戈子》、《静戎烟》、《征步郎》、《送征衣》之类。”(注: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弁言》,第2—3页。)认为这些对“胡天”、“黄沙”、“疆场”之类特殊的边塞地域和战争场所发出“怨”、“叹”之声的歌曲,来自于边地人民和戍边战士的歌唱,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