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围绕社会转型这个大背景,着重探讨三个问题: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大学制度创新的理论视野;中国大学民营化的制度特点。 一、现实困惑: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社会发展逐步依赖知识生产的历史进程中创立起来的。19世纪初,德国一些有识之士相信,科学和教育不仅能够改变和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同时也能改变和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随后,洪堡创立了以学术研究为核心的柏林大学,这对德国科技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世纪末,美国借鉴德国大学模式,发展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巨型大学”,使美国大学大踏步地赶上并超过了欧洲大学。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即便是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样板的德国大学,也开始着手改革大学的宏观管理制度。不管是欧洲大学还是美国大学,其宏观管理模式的普遍性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学自治。 大学,“它有着与政府机构和企业机构完全不同的制度特点和管理模式。”①在招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聘任、学位授予等方面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受官僚机构、政治团体、宗教组织、工商企业等非学术力量的干扰和侵害;大学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既设有董事会、理事会等决策机构,又有各方代表参与的评议会、教授会等,实行民主参与和管理的制度。这种制度安排,体现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恰当划分。 2、学术自由。 它的主要含义是:在大学里,任何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都有权按照他们认为正确的传统和法则,自由地进行知识探索和学术研究。 “学术与教学的自由乃是对大学追求知识和创新的保证。没有学术与教学的自由,不仅不可能产生新的发现和新的思想,而且现在大学制度所赖于立足的基础也付之阙如。”② 3、多元办学。 这是现代大学发展的目标和追求之一。美国大学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启迪。如,大学目标多元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道德、人文教育,其二是科学研究和创新,其三是社会服务;再如,学校提供者的多元化,政府不是单一的公共教育权力的中心,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这种模糊的背后,存在着一种趋势,即公共教育的责任从政府转移到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又如,大学类型的多元化,大学除了传统的、以研究高深学问为旨趣的一流大学、研究性大学以外,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传授高深新知、提高个人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大众化大学。 比较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还相当落后,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高等教育是根据政府行政指令或政治风向来进行制度运作的,政府作为制度的惟一供给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大学自身的特性和需要,将大学本身是一种工具的制度作为了大学发展的目的。这是一种不照顾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外控型政治行政管理模式。尽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演进,单一的政治或行政手段管理大学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且自主型的经济市场管理模式建构正在发展,但是,由于传统的计划体制管理惯性的影响,外控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痕迹还随处可见。具体表现在: ——大学不存在独立的品性,政府与学校之间主要体现为控制与服从的关系。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集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于一身,自上而下做出决策并进行管理,大学的所作所为必须遵从政府机构所制定的“博弈”规则而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的大学制度安排,避免了因被控制者讨价还价所带来的交易费用,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易于协调一致地行动。但它所固有的缺陷也很突出,主要是政府与大学之间政事不分、产权不清、职责不明,常常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弊端,严重挫伤了大学办学的积极性,也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由于学校无法根据效率原则自主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能根据自己掌握和支配的外部信息及时做出预期反映,更不承担任何产权责任风险,因而学校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也就不存在了。 ——大学的发展定位变中无恒,缺乏其作为学术殿堂的固有本色。1949年以来,我国大学的发展定位始终处于受外部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动这样一种态势。在计划体制时期,大学发展也被纳入到国家发展计划之中,政治的晴雨表是学校的晴雨表,政治取向是学校发展的唯一定位。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大学的发展定位经历了从政治取向到经济取向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相当多的学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扩招”,追求“升格”,学校发展处于一种依附社会而随意定位的状态。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本来应该特有的内在规定性和“象牙塔”精神被放到了学校视野之外,或者降低为次要的制约力量。在现代社会,大学已经从边缘置身于社会中心,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大学应该以不断的变化来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大学简单地去唱和“社会适应”论而放弃恒有的“象牙塔”精神,从长远来看,实际上是断了大学发展之路。 ——大学在办学方面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化的阶段发展,大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然而这种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校舍、设施、设备、师生数量、图书资源等硬件方面的建设来完成的,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软件方面的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一个国家在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过渡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数量与质量的两难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土地资源处于稀缺的状态下,新建或扩建大学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一所大学的发展如果仅仅限于此而不追求教学与科研的“高、精、尖”和高质量的学术产出,就很难获得恒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