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的起源来看,大学是知识分子所催生、缔造的,作为大学存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而且大学也以培养新一代知识分子为己任,大学里的知识分子与大学外的知识分子存在着密切的交往,他们在精神追求上是一致的。随着大学的发展和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走进了大学(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专业体制化之势所必然),大学成为知识分子的社区,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乐土。如今,大学中的所谓“学院派”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知识分子最有力的代表,最具知识分子精神气质,最能彰显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知识分子与大学一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作为“知识堡垒”的大学,塑造着大学精神,使大学精神与知识分子精神具有内在的共通性和契合性。 一、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 知识分子之为知识分子,首先不在于他们有知识,或从事知识研究,或以知识为生,而在于他们有一种深刻内在的人文关怀,因为并不是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或所有掌握专业技能的知识者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必要前提是,他拥有“一种摆脱眼前经验的能力,一种走出当前实际事务的欲望,一种献身于超越专业或本职工作的整个价值的精神。”[1]知识常有,知识分子不常有。“有精致之知识者并不必然成为知识‘分子’。相对论并不使爱因斯坦成为知识分子。对哲学的思考,对社会的评议,对法西斯的愤怒……使爱因斯坦成为知识分子。”[2]“知识分子在他们的活动中显示出一种对社会核心价值的显著关心。他们是寻求提供道德标准和维护有意义的一般象征的人……知识分子似乎是从来就对事物现状与诉诸习惯与习俗不满的人。他们根据更高和更广大的真理对当前的真理提出疑问;他们用不实际的应该来反对现实。他们认为自己是像理性、正义和真理这样的抽象观念的专门看护人,是常常在市场与权力场所遭到忽视的道德标准的谨慎的保护人。”[3]因此,胸怀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即人文知识分子,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知识分子既不是艾尔文·古德纳所说的“人文知识分子”,也不是指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人,而是除了献身专业工作之外,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是超越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能够依循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进行独立思考、敢于批判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并努力推动人类基本价值充分实现的文化人。人文知识分子超越了职业分工的界线,既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也可以是自由职业者、民间人土,而且不囿于专业的限制,科技工作者也可以是人文知识分子,而人文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并不必然就是人文知识分子。以传统人文学科(例如语言学或历史学)为业者,“当他把主体性对象完全转化为物理学所研究的客体,并以此建立自己的专业旨趣时,就不在人文知识分子之列。与其说人文知识分子是基于某类专业的外在固定类聚,倒不如说是基于人文主义立场、态度和倾向的精神群体。”[4]总之,人文知识分子担当着社会的道德规范、意义模式、生活方式的建构与阐释的使命,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他们常常对过去或现存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进行反思与批判,并传播新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理想,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思想上的“火种”。 虽然“知识分子”的定义不必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哪种界说,假如遗忘或者丢弃了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揭示,那这种界说于知识分子的内涵而言则是舍本逐末、空乏无味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性是衡量知识分子真义的内在尺度,因为本质意义的知识分子就是内蕴着精神的知识分子,就是“人文”知识分子。金耀基把人文知识分子称为“纯知识分子”,将其视为“关心他个人身处的社会及时代的批判者与代言人”,并且认为它是经过浪漫化了的一种理想形象,在整个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的知识分子符合这个形象,没有了他们,知识分子这个词便将暗淡无光。[5]正因如此,知识分子的真实内涵才需要被完整地揭示出来,知识分子精神才需要被唤醒。 从外延来说,知识分子不是一种职业,也不从属于某个阶级;从本质上讲,“知识分子”涵括一种超越阶级意识、阐释终极意义、关怀社会大众的人文精神意蕴。 二、知识分子与大学:相吸相附 无论是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学园,还是中国历史上的稷下学宫,都显示时代精神的承担者需要一个寄存精神的寓所。在这里,他们能够自由地交流、探讨,发展和传播新思想,不断涵养精神空间,释放精神力量。这些知识分子的精神寓所实际上就是早期的大学。大学与知识分子之间具有“精神共契性”不仅是历史的启示,也是大学行会本原意义之所在。近代之后,随着知识的体制化和专业化,大学几乎吸纳了一切主要的知识活动,大学成为知识分子的聚居之地和主要生存之所。在大学与知识分子之间,存在巨大的吸附力。大学因为知识分子的加入和再生产,具有生命活力和存在意义,而知识分子依托大学与社会保持着必要的张力,充分展现自身的精神气质。 (1)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与大学的源起。思想自由的结果,必然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思想的拥有者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与人交流、传播自己的思想,渴望在同侪中引起共鸣。对精神生活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渴望,使思想者们不自觉地聚集在一起,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激烈的交锋中,真知灼见、技高一筹者常常脱颖而出,其周围逐渐会形成一个文化圈,其中既有平等交流者,也有慕名而来的求学者。当这种思想交流和传播日益频繁,乃至有了固定场所、相对稳定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原生形态的大学便诞生了。从这种意义上看,大学的诞生尽管离不开其所生存的社会土壤,如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但是知识分子本能的精神诉求以及对自由的精神生活的渴望也是大学诞生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因。如果说这一结论对于早期大学诞生的精神意蕴尚有一定揣测成分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中世纪近现代意义上大学的诞生中找到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