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多样化已逐步成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为了适应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而生的教育机构的多样化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教育管理部门须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结构的框架设计。作者认为,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是社会和教育自身双重选择的结果,其理论依据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学校能级理论。文章在考察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高校分类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各国高校分类以美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分别表现为“突出层次分类模式”和“突出类型分类模式”。但事实上,英、法等更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已经逐渐出现层次分类和类型分类的共存与交融,这也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多样性特征中的一种规律和秩序,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建设,作者提出如下建议:(1)运用层次和类型两个分析框架构建分类体系,采用“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等两个思考维度对高等学校同时进行层次和类型的分类,并着重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弱化”问题;(2)促进高等学校安于定位,既要承认高等学校“上层次发展”内驱力的合理性,并引导此内驱力向重特色、质量的内涵方向发展,同时利用包括行政、财政和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手段促使不同高等学校各司其责、安于定位、分类发展。 摘自《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京),2005.2.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