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有没有成形的大学精神与传统,我们曾经有过的大学精神与传统是否还依稀可见? 大学之“大”,在于它是一种文化精神品格。若要确定大学的身份、规格、品位,还是要有扎实的精神,因此,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推动下,大学文化的平衡尤其取决于实实在在的引进优质文化资源。现在,高等教育形态日益丰富,大学文化可以说缤纷多彩,如果我们不扎扎实实,恐怕就无法创新中国大学文化,丰富的教育形态和文化就会成为“泡沫”。大学之“大”,是扎扎实实的创新。 大学文化的灵魂 哈佛大学以师资雄厚、将近40名教授获诺贝尔奖而著称,学生以学术卓越、全面发展、自信能干而闻名;耶鲁大学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培养总统而骄傲;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并培养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誉世界;年轻的斯坦福大学则以强烈的进取精神,以“学术顶尖”的构想建设大学,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 可见,大学不仅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同样也是大学知识人展开其“创造性的文化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文化”地生活的地方。“大学的理念是一个‘知识性社会’(intellectual community)。它的功能则在发展知识、追求真理。”这都触及了大学的理念、制度层的创新和包容。 推动大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是社会实践与人的需要,是深刻、广泛而持久的思想解放的历史使命,是开拓、进取、冒险的时代精神,是继承与借鉴的开放意识,是民主争鸣的学识和魄力,是莘莘学子青春蓬勃的朝气。 进一步来说,大学是人类理想孕育与历史传承的殿堂,大学要有理想一如个人要有远景、生活要有意义。大学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力,深化学术研究风气,提升理论、基础方面之研究,以开放胸怀,追求知识与道德,并期许能为人类的未知世界创造新局面。 大学文化建设,核心是要培育和弘扬大学的创造精神。大学文化的创造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和凝聚力、感召力以及创造力、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离不开传统,更离不开创造。只有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形成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精神。 中国大学的品格 中国的现代大学一开始就被纳入到社会的整体建制之中,刚刚兴起的大学便成了文化知识传输与心智启发的先锋与号角,成为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五四”之后,随着外患的转移,文化上追求的目标日益凸显,保守与激进、科学与玄学、文言与白话,各种不同的文化追求在大学知识人的视界中此消彼长,构成中国二十世纪大学发展史上辉煌的一段旅程。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刚刚成形的大学传统依然在战火与硝烟中顽强地生存,西南联大就是一个在世界大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 今天,我们的大学承载了全新的时代使命,创造精神和品格成了现代大学的文化特征。在创造精神指引下,人们敢冒风险、甘于寂寞、正视成败。在创造精神指引下,大学才能形成独立思考、超越潮流的精神,将社会引向健康的方向上去,才能成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学府。不盲从,不附加,对所有现存的、权威的理论与学说都可以怀疑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严谨治学、追求理想、谦虚谨慎以及实事求是。 大学文化的创造精神品格直接导致了今天大学办学的“大”——要有世界眼光、变革精神和创新思维,实施国际化、开放式战略。国家重点投资的知名高水平大学,把发展目标的参照系定为世界一流大学,从这个层面上认清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大学文化精神已经突破学校的围墙,把学校放在国际背景之中,用全球的眼光来考虑目前制约我们发展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问题,加大开放合作的力度,探索和学习国外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如师生互换、学者互访、教授互聘、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教育资源互补等,从实际出发,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能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作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标志。 严格说来,我们大学的历史太短,又一度处于社会动荡不安之中。特别是“文革”十年,对作为大学根基的文化的冲击和对大学本身的冲击,都使得本来传统不深厚的中国大学精神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仅如此,在实际上,我们对大学精神与大学传统的培植与守护远远不够。当商业化的大潮汹涌而来,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有没有成形的大学精神与传统,我们曾经有过的大学精神与传统是否还依稀可见? 在知识经济的宏大背景中,大学获得了空前的重视。与此同时,产业化、国际化的口号迭出。今天,许多有(理工科)大学的大城市都在建构各自的“硅谷之梦”。大学城的建设也是如火如荼,人们(特别是当地政府)对大学城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大学要承受如此之“重”,大学将何以成为大学,这都涉及大学创造的社会环境、创造主体与客观世界等文化形态的建设问题,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技术活动中的方法论及其应用主体,在技术活动中的创造性、价值性。所以,我们必须弘扬大学精神,迎接时代挑战。 没有深深植根于人类文化的深厚而悠久之渊源的“学”,一切外在于我的“学”,都不是“大学”;没有在扩展人类文化的知识视野、提高人类文化的知识水平上做出独特的贡献,都不是“创造”;没有在此过程中再去实现大学自身传统的积累与发扬,一流大学的蓝图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