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接受着高等教育,拥有着丰富的知识资源,从社会发展来看,她们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建设者,理应承担起建设国家与发展社会的重任。从性别发展来看,她们走在众多女性的前列,理应用她们的发展与成就为其他女性作出表率,为展现中国女性新型品质作出贡献,她们的发展与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中国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情况。然而近两年来在报纸、网络等媒体上频频出现的关于女大学生的一些价值取向不得不令人担忧,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长得好”、“男主外,女主内”、“男才女貌”等在女大学生这一群体不胫而走。对报纸、网络等媒介报道的一些数据、新闻,笔者刚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教育,女大学生拥有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应该有着独立自主、自强自尊的个性,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与事业,而且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智慧、才能而不是传统的“以貌取人”。但是在笔者对一些女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之后,才发现原来这种价值取向回归传统并不是极个别的,也不是偶然的,它在女大学生这个群体里已有一定市场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与思考。这些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1.对传统性别观念表现出普遍认同。(1)认同“男高女低”的择偶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据“面向21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调查”(1998~2002年)显示:“女人嫁个好丈夫比取得高学历重要”有47.9%的女大学生同意,36.0%的女大学生不同意。“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64.6%的女大学生同意,29.7%的女大学生不同意。(注:上海地区分课题组:面向21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报告[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1).)华东师大耿文秀教授在上海四所高校本科生中作的调查显示,65.2%的女大学生认为最理想的结局为“事业家庭各占一半”,但如果现实中事业与婚姻发生冲突,“首选事业,有余力再补救婚姻”的仅有37.3%。(注:调查报告:首选家庭——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回归传统.中国新闻网,2005-03-03.)在访谈中也有一大部分女大学生表示愿意回归传统当个“贤妻良母,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女白领金老公”的婚姻结合模式深受她们欢迎。(2)女大学生也认同传统的“男才女貌”的评价标准,部分女大学生不惜代价在外表形象上“煞费苦心”,减肥、祛痘、进美容院已不是奇闻。据信息时报报道,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上显示:目前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于“自我认知”,其中,女大学生苛求自己外貌带来的压力明显超过男生,列第一位。而竞争和学习带来的压力分别列为二、三位。(注:女大学生最大压力来自身材容貌 学习就业次之.中新网,2005-03-30.)北京娱乐信报也报道,现在大学校园里很流行吃避孕药美容,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食堂中,一名记者随机调查了将近20名女生,有14名女生表示听说过这种吃避孕药可以美容的方法,有6名女生直接告诉记者她们正在这么做。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几家药店,药店营业员介绍说,来药店购买避孕药的女孩子有许多成群结队而来,她们说吃这个可以治疗青春痘。(注:吃避孕药美容 专家提醒可致不育.中新网,2004-11-24.)每年11月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历时半年的求职期。不少同学为“美丽而战”不得不节衣缩食,各类价格不菲的化妆护肤品更是让很多女生勒紧了裤腰带。艺术学院的刘同学对自己则是大手笔的“投资”。小刘说,自进入大学,她就把每月大半的生活费都用在了对自己的“包装”上。小到几十元的指甲修理,大到几百元的皮肤护理,她平均每学期在美容上的花费都超过了1000元。(注:为求职女大学生舍本求末 重外表美容添衣花费不小.苏州新闻网,2004-11-02.)其实大学生为求职进行合理包装无可厚非,但为了形象而大肆花销,甚至讲求奢侈实在是不可取。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有真才实学,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这部分女大学生并不是因自己的智慧、知识、才能而感到自信,而是更注重外表,她们认为“女生应该更注重外表形象”、“漂亮也是一种资源”。 2.主体意识薄弱,自我发展目标定位不高。由原来要求自我发展变成了从婚姻中找出路,许多女性自我定位不再是自立自强的成功女性,而是以男人为重心的“贤妻良母”。据《新快报》报道最近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及天津师范大学所作的专题调查表明,敢于参加社会竞争、大胆追求事业成功的女大学生在整个女生群体中只占极少数,大多数女生对事业的理解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对家庭幸福却抱以极大的期望,很多女大学生希望能做个贤妻良母。她们认为“找一个有车有房的老公,至少省去十年奋斗”。针对职场竞争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尽管有79.1%的在校女大学生应对方式为“更急于学好专业技能与提升自我多方面的能力”,但也有16.4%的女大学生“更急于美容瘦身为择偶作准备”或“更急于在大学期间寻找条件好的婚姻配偶”,(注:调查报告:首选家庭——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回归传统.中国新闻网,2005-03-03.)主体意识相当薄弱。 那么为什么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回归传统呢?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在作怪吗?如果是的话,那同样深受传统性别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的前几年的女性为什么对同样的问题有不一样的回答呢?几年前一次关于女大学生择业趋向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事业、对成功的渴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在回答“男人应该以事业为主,女人应以家庭为重”的问题时,8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不”,绝大多数人拒绝“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女性角色。(注: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搜狐网,2001-01-24.)而才时隔几年,知识女性的自信却大幅度下滑了。因此仅仅是传统的性别观念恐怕是解释不了的。笔者认为,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性别观念是通过当代社会的某些因素相互作用而激发出来的。 1.学校教育与家长的期待使女大学生的传统性别观念明朗化 女大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她们受到的正规学校教育是最多的。就学校教育而言,它也在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很难用一两句话对教师在教学中传播的社会性别观进行准确的评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教师中女性比例节节下降。这一事实本身就在向女大学生们传递着职业构成上的性别话语。其次,教材是教育的重要媒介,已有学者经过详细统计揭示:在出现于当下中国小学教材的所有人物形象中,女性仅占23.3%,其中作为主角出现的仅有19.2%;(注:杨洁,吕改莲:社会性别印象的直接映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2).)在小学课本里有名有姓独立出现的人物中,仅有5%是女性;而且,虽然中国著名女性政治人物邓颖超曾两次出现在教材插图中,但一次是她在为其丈夫周恩来补衣服,另一次则是代表周总理为警卫员送伞,其所展现的只是一位贤妻良母的形象。(注: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2).)因此,不难想见,伴随着女生们由小到大对诸如此类教材的反复诵读,以男权话语为主导的传统性别意识也就日积月累地融入了她们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