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系统中,大学的使命是独特的,它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是却担负着决定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使命,探求新知识、新技术、新生产方法和新管理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履行社会批评的责任。这些使命使得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性,成为创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安全场所。为保护教师的学术工作免受不利影响而出现的“终身教授制”(tenure system),就是从20世纪初产生并延续至今的一种大学人事制度。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并被一定的社会环境所塑造,反映着它所处历史时代及其社会背景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里,市场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不仅作用于经济领域,而且也影响着大学的组织行为。学术劳动力市场就是学术力量与市场力量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受学术活动自身特点的影响,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这构成学术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不同,也是大学与企业人事聘用制度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12世纪到现在,大学组织经过了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一些学术制度。有一些制度生命力较弱,在大学组织演变过程中被改变甚至淘汰,而另外一些制度则被保留下来,终身教授制就是延续时间较长和影响较大的一种制度。(注:终身教授制是美国大学采用的一种教师聘任制度,在许多欧洲大学,由于教师是国家公务员,所以教师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符合本文所阐述的观点。但近年来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采用,美国大学系统对于其他国家大学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本文的一些观点仍然具有推广价值。)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大学内部和外部原因,每一种学术制度本身也是变化的。与具有特殊性的学术劳动力市场一样,大学终身教授制也同样反映着社会的制度性要求和大学自身的效率要求。本文拟从制度和效率两个方面,分析学术劳动力市场和大学教师聘用制度的特点,并针对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这一目标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双重属性 与一般劳动力市场相同,学术劳动力市场是由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劳动力价格三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我们可以分别从上述三方面对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教师供给 具备一定学历和能力并且愿意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员,构成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供给方。这些人员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由于他们接受过最高层次的教育,并且接受教育的场所与将要从事工作的地方是同一类型的机构,所以他们在任职前就已经了解未来工作的性质和方式,并且愿意遵循和维护业已形成的学术规范和惯例。与其他职业相比,大学教师职业是教师个人在掌握较为充分信息的情况下,自愿作出的一种职业选择。从影响学术人员行为的角度看,在学术人员内部形成的规范往往比外部强加的规则更为重要。教师职业具有“双重忠诚”(dual loyalties)的特点,与忠诚于所在的学校相比,大学教师更加忠诚于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或专业,所以教师的学校归属感相对较弱,而学科归属感较强。在学术声誉和认同方面,学科领域比大学组织对于教师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学术共同体”(academic community)机制的作用下,教师更多地与其他大学的同行进行交流,容易在学校之间进行流动。[1] 其次,大学教师具有较强的学术偏好,他们在选择学术职业时,已经从个人角度权衡了从事学术职业的学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并且把学术因素放在了第一位,而经济因素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有研究证明,大学教师对于学术劳动力市场和非学术劳动力市场工资变化的反应并不十分敏感。[2]在一定意义上,选择学术职业意味着要牺牲一些经济收入,因为大学是一个“非技术进步型”(technologically unprogressive)的机构,自身无法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对教师数量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和教师职业的竞争力。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往往不是工资的主动定价者,而是工资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工资水平的变化常常落后于经济领域具有相同背景的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化,并且前者的工资随着后者工资的变化而变化。[3]另外,学术劳动力市场与非学术劳动力市场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人员流动较少。随着学业层次的提高,学术训练的专门化程度也在提高,接受过这种教育和训练的教师如果选择非学术职业和变换学术工作岗位,就会出现较大的个人成本,因此转换职业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大学教师的流动主要是在大学之间进行的,并且学校之间的同质性越小,竞争性越强,教师流动的频率就越高。据估计,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每年约有20%的教师在流动。一些知名大学从校外招聘教师占聘用教师的比值达到了50%;而在有些领域,由于学校之间竞争聘用资深教授的原因,这个比值甚至比50%还要高。这种人员流动促进了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学术规范的传播。 最后,不同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工作选择范围有所不同。多数人文和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往往只适合选择大学和研究所一类的学术机构,而理工科、医学和管理类博士学位获得者则有较大的职业选择余地,除了大学等学术机构外,经济组织也是一种就业去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前者形成一个以学术机构为主要范围、相对封闭的学术劳动力市场,而后者则形成一个与非学术劳动力市场有部分重合和交流、相对开放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因此,根据学术人员所从事学术工作的学科类型,可以把学术劳动力市场划分为许多次级学术劳动力市场。[4]在不同学科的教师中间形成了不同的学科文化,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领域从事学术工作的大学教师具有较大的进步性,而在人文科学领域从事学术工作的大学教师具有较大的保守性。[5] (二)教师需求 大学是教师的聘用方,是学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也是学术人员从事学术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学在选拔教师时注重什么呢?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追求真理和追求卓越的使命决定了它对于应聘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能力要求。从事学术职业的人员需要接受过严格规范的专业训练,具有很高的学术生产力和发展潜力。以西方学术劳动力市场为例,准备到大学任职的人员必须在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用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取得本学科领域的最高学位(哲学博士学位或最高专业学位),才具备从事学术工作的基本条件。大学往往从获得最高专业学位的候选人中选拔最优秀的人员进入大学担任教师,只有这样才会使学术事业常兴不衰,不断进步。另外,大学是一个难以对教师学术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的组织形态,因此,大学就不得不对录取教师的资格进行严格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