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说:“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结论。这样一种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还进一步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靠什么呢?要靠教育,特别是我们强调的政治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个需要大力发展教育。 根据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发展观作这样一个概括:就是以人为本,提高适应性,全面协调质量、数量、结构、效益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全面协调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关系,把质量放在首位。 第二、全面协调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提高学位水准。 第三、全面协调学科、校园布局,注重办学效益。 第四、全面协调校、院、系的职权,适应建设跨学科团队的要求。 第五、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一、全面协调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把质量放在首位 1.数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数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数量,高等教育发展就无从谈起。从表1比较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供给水平仅能满足不到19%的适龄人口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校率,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毛入学率来看,加拿大为102.9%,美国为81.1%,韩国为52%,情况都比较好,而我们国家为19%,跟这些国家比较,也还差得很远。从我们从业人员接受教育的水平来看,2002年我国的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这个差距也是很大的。这就是说我们国家发展的要求跟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还很大,因此,我们需要扩大规模。 表1 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校率 国别 适龄人中在校率 国别 适龄人中在校率 国别 适龄人中在校率 美国 72.2% 加拿大 71.2% 芬兰48.2% 新西兰44.5%法国 39.6% 韩国 37.77% 台湾(地区) 34.13%泰国 23% 中国 小于19% 另一方面,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对教育的要求来看,也要继续扩大规模。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一个国家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由国民的智力强弱、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所决定,这种变化它自身推动着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美国作过统计,美国2000年65%的工作是技术性的,而1950年只有20%是技术性的。这种变化显然反映了所谓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也刺激了人们对教育投资的兴趣。以美国为例,美国知识经济时代四大产业的雇员中约50%的是所谓的知识劳动力;而旧经济时代以石油为基础的四大产业雇员中只有约18%的是知识劳动力。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将长期存在,也说明了发展高等教育很有必要。又如,2003年美国消费与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失业率仍然维持在接近6%的高水平。这是历次经济复苏罕见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变革:第一,企业效率增长高于产出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生产增长了35%,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8%。2/3的失业是由劳动生产率增长造成的。第二,企业的核心业务集中于知识密集型的生产经营活动,吸纳蓝领工人就业岗位有限。目前,在美国主要制造业基地底特律,白领工人已占50%多。失业者有近一半是中学文化以下的劳动者。这说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头,没有大学学历是不行的,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社会对这种知识的要求更高了。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高校注册学生中有近50%是25岁及以上的成人,而在1970年只有28%。其最大原因就是面临失业的危险。知识经济社会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因此也要受高等教育。 2.教育投资的收益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综合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体现在经济收入的增多、社会地位的改变、社会流动机会的增多,也包括在就业中的优势、生活质量的提高、抓住机会的能力等。同时教育投资还有心理收益,包括获得的尊重、确定性和安全感、在人际互动中的有利地位、自我实现等等。这些就是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综合收益。 美国有这样一个统计:20世纪70年代,美国本科毕业生平均收入比高中毕业生高33%,到了90年代却高出80%,大学毕业生工作一生比高中毕业生多挣60万美元,而且研究生平均收入比本科生多一倍以上。这就说明学位越高,工资也越高,这种情况我们国家也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