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WTO的加入,使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任务和工作内容、方式、手段较以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新路子,这是高校的职责。随着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院系自主权的扩大,构筑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一、明白为什么和应怎样——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 从表象看,毕业生就业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事,是“出口”的事,“营销”的事,是毕业生个人的事;从深层次看,是“进口”的事,“设计”的事,“加工”的事,是检验学校总体工作的大事。 1、认清形势,强化意识,把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 就业是民生之本,倍受社会关注。许多国家都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及大学排行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教育部也实行了毕业生就业率定期公布的制度,让全社会,特别是使高考学生对各高校、各专业有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以便填报志愿时做出更好的选择。为此,许多高校根据新的就业工作指导方针,纷纷出台对院系进行评估考核等奖惩办法。如沈阳农业大学就列出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对学院进行评估考核,同时出台了对学院和个人的奖惩措施。对初次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将减少招生人数或隔年招生,初次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原则上停止招生。因此,提高认识,把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已势在必行。 2、建立健全院系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增强就业工作意识,在经费投入、办公条件和人员配备方面就应给予充分保证。要进一步选拔和建立一支科学化、专门化、专业化的高素质领导和指导队伍,做到“院系领导统筹,主管人员牵头,教师职工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层层落实。”具体来说,院系办公室至少要有一名以上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其他政工人员理当兼任就业指导人员,其数量要保证在180∶1的生师比;专业指导教师(有的学校实行导师制)也要保证相应的生师比。 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至关重要。许多国家大学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必须完成指导和咨询方面的研究生课程,包括职业心理学与职业培训方面的必修课,同时还要有就业指导技能,并获得就业指导资格证书。结合我国实际,对院系就业指导人员实行聘任制,上岗要有资格证书。要加强他们的就业理论学习研究和政策、业务培训,真正为院系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组织和人员数量、质量保证。 3、建立健全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目前国家宏观调控下,新的就业体制已基本成熟,要改变原来单一管理职能,发展到管理、设计、指导、教育、服务相结合的综合职能体系;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规范、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要转变就业工作是毕业生的事,从大一开始,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从新生入学开始的,通过一系列职业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自身选择职业的能力和技巧。学校很重视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努力与雇主建立关系,收集相关资料,从手段上看主要有访问雇主,接待雇主到学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或通过电话、E-mail与雇主联系获取信息。获取信息要输入计算机,并将文字资料分门别类放置,供学生免费查询。 借鉴国外经验,改革原有就业模式。针对不同年级,展开不同的职业教育。如不少高校从新生一年级开始,就开展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第二年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与兴趣,参加相关活动,进而选择专业;大三了解雇主资料、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与招聘会,使其对职业有直接感受;大四开始进行如何制作求职材料和参加笔试面试的专题训练,学会捕捉需求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以便顺利就业。 二、自身该做些什么——院系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重要职能 目前,根据新的就业服务体制和模式,院系应主动联系社会开门办学。根据市场调查、预测,及时地调整、改革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做到“产销对路”,拼抢就业市场。 1、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社会需求、往届毕业生信息反馈和院系专业特点,构建“规范+特色”两者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一高二强三宽四懂五能”,即政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修养高,创新精神强、规范自律性强,人文科技知识宽阔、社会适应面宽广、专业基础宽厚,懂专业、懂法律、懂管理、懂外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操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专业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培养成有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着眼于学科专业的特色和品牌 根据社会和市场的调查预测,首先在专业建设和调整方面,一是适时的“改老换新”,积极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型学科;二是要滚动式的遴选重点专业进行重点投资建设,并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的含金量;三要作好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院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和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课程建设与调整上,随着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在增强骨干课程建设的同时,增大柔性课程结构和专业选修课、公共课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在办学特色上,要将院系的专业纳入到整个高等教育大体系中正确定位,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分流培养,张扬个性,突出特色,抢占毕业生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