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扩张,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0年的95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人,就业率从2000年的82%下降到2004年的73%。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和高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从各方面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和帮助。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全国劳动力市场,跨省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跨省就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或得到更高的工资收入。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成为毕业生跨省就业的拉动力;同时,高校扩招后一些省份培养的毕业生在总量和结构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也成为跨省就业的推动力。 有关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文献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Todaro(1969)提出的绝对收入差距假说。Todaro用收入差距对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人口流动做出了解释。Todaro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预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反应,当预期因流动而增加的净收益超过流动成本时,人们就会选择从乡村迁移到城市。Rosen(1985)的收入均等化理论拓宽了收入差别的定义。人们有一种往他们能够获得最高收入的职业或者地理位置流动的趋向,而收入差别的定义是比较广泛的,包括了非货币性的工作条件的差别。收入差别构成了流动的动机,而流动的结果抹平了收入的差距。如果在能力相同的人们之间发现了收入的差别,那么或者他们的工作条件存在差别,或者在工作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存在某些成本。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多种多样。它既包括交通成本、额外的生活费用等经济成本,也包括心理成本,即人们对于更换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而需要的心理上的调整。心理成本被认为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障碍。Mundlak(1979,1989)把流动成本解释为不仅是交通费用,而且包括由于政府的行政控制而带来的流动成本。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角度对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进行实证分析。收益既考虑流入地的工资水平,也考虑找到工作的概率,成本包括三个部分:求职带来的额外费用,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及制度性障碍带来的成本。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劳动力流动就会发生。实证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3年6月对全国6个省份(东、中、西部各两个省)和北京市共计47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有效样本观测值为18722个。本文分析对象只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高职毕业生。 图1 生源地、高校所在地以及就业所在地的关系图
本文的“跨省就业”是指,学生就读的大学与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不在同一个省份(图1中的1和2部分)。“跨籍就业”是指,学生的生源地与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不在同一个省份(图1中的1和3部分)。“跨籍上学”是指,学生的生源地与就读的大学不在同一个省份(图1中的3和6部分)。 学生跨省流动的收益主要是更高的预期工资,或更好的工作条件。学生的求职费用是指,学生从开始找工作到工作找寻过程基本结束这段时间里,为了找工作而额外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求职简历的制作、交通费、招聘会门票、通讯费、人情礼品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在本研究中,主要是指接受调查的2003届毕业生,从开始找工作到2003年6月中旬为止发生的求职费用。在学生求职的过程中,学校也会付出相应的成本。本文以学校对学生就业的帮助程度来反映学校付出的这类成本。本文根据问卷构建了一个“帮助程度”的定序变量,即在学生的各种就业途径中,学校对学生就业的帮助所处的位次。 机会成本,即跨省就业的学生在本省就业可以获得的工资收入。心理成本,即学生由于更换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而需要的心理上的调整。制度性障碍带来的成本在中国是比较突出的。赖德胜(1996)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非常明显,尤其是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过高的工作转换成本,阻碍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蔡昉(2001)提出,劳动力市场城乡间分割,在改革之前是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需要,在改革以来则是受到城市利益集团的影响而得以维持。蔡昉利用计划迁移数量决定的计量分析,以及北京市就业保护政策的演变实例检验了上述假说。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户籍制度是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保护的制度基础,其改革有赖于一系列配套改革的完成。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是影响跨省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高校毕业生流动的制度环境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对于高学历毕业生和紧缺专业的本科生,部分流出地省份限制学生省外就业,而流入地则为这些毕业生提供落户便利。第二,对于各省普遍过剩的专科生,流出地省份的态度是允许甚至鼓励流动,而流入地则往往加以限制。可见,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户籍制度同样可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保护的制度基础,而这一制度基础的出发点是地方利益。目前,专科与本科以上学历的差距成了户口制度中的一个分界线,这种制度性障碍对于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