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为了解高校学生家庭文化背景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陕西、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广西、上海等地共32所高校的学生家庭文化状况进行了调查(家庭文化背景用父母受教育程度代替。父母受教育程度分为四类: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调查的学校类型包括部属重点高校(7所)、公立普通本科院校(8所)、公立高职院校(11所)、民办高职院校(3所)、独立学院(3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6971份,回收率93%;其中有效问卷5805份,有效率83%。调查结果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此外,文章将采用辈出率[1]和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来探讨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的差异程度。 辈出率是指某一社会阶层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与该阶层人口在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中所占比例之比。计算公式为:阶层A的辈出率=大学生中阶层A的子女所占比例/阶层A人口占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的比例。从这个公式来看,辈出率为1时,某阶层子女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与该阶层人口在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等。也就是说,该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同一社会全体阶层的平均水平相同。如果辈出率超过1,则意味着该阶层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于全体阶层的平均水平;相反,如果辈出率小于1,则意味着低于平均水平。文章也将用辈出率来研究家庭文化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这样,调整后的辈出率公式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为A的辈出率=大学生中父母受教育程度为A的比例/父母受教育程度为A的在同届人口(年龄相同者)中的比例。 二、结果分析 对回收的5805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从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程度。 (一)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各类高校被调查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比例与辈出率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所有抽样调查的学生当中,辈出率是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上升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辈出率为0.35,这表明其子女上大学的机会仅是平均水平的1/3左右;父亲受教育程度是初中的,辈出率也小于1。而父亲受教育程度是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的,辈出率则为2.58和3.71,即他们的子女上大学的机会是平均水平的2~3倍之多。其中,最高辈出率是最低辈出率的11倍,这说明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其子女的入学机会是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子女的11倍。 表1 各类高校学生父亲受教育程度比例与辈出率
上述分析显示出,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子女享有的入学机会在增加;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享有的入学机会越多。文化资源的这种代际传递现象印证了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正是通过教育系统,父亲将其拥有的精英文化传递给了下一代,而这一精英文化遗产可以在子女身上转化为天资或个人学习成绩,以使其子女易于或更有可能拥有较多的入学机会(相对于那些没有多少文化资源的家庭子女而言)。这样,父辈文化方面的非均衡状态通过教育这一中介,以更隐蔽、更间接的方式传递给了子女,从而不中断地维护着文化方面的非均衡状态。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父亲的文化程度对其子女的入学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父亲拥有的精英文化资源的多少,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子女能够拥有多少入学机会。 文化资源的这种代际传递现象同样发生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之中。表1显示,在所调查的每一类型高校里,辈出率也是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的(只有公立高职院校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和中专时的辈出率略高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其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大专及以上时,两者辈出率的差距最小为6倍(公立高职院校),最大为22倍(独立学院)。在部属重点高校中,两者的差距为19倍,这意味着父亲受教育程度是大专及以上的子女就读部属重点高校的机会是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子女的19倍。 上述分析表明,在每一种类型高校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子女在入学机会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从表1各列来看,各类型高校中父亲受教育程度相同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除外),辈出率差异却很小。这表明,父亲受教育程度虽然对其子女能否获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有重要影响,但对其子女进入哪一类型高校学习却影响不大,而其子女最终是在哪一类高校就读,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后天努力或其他因素。而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时辈出率在各类高校中的差异较大(最高的是部属重点高校的5.88,而最低的为公立高职院校,其辈出率为2.19,高低辈出率间相差2.7倍)。表明:一方面,越是精英文化,其代际传递性越强,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就读于较高层次的高校(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其子女就读部属重点高校的机会要多于就读其他类型高校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民办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这两类院校当中,辈出率之所以会明显高于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公立高职院校的,甚至与部属重点高校的辈出率接近,是因为精英文化遗产不会自动地、同样地对所有接受它的人都有利[2]。当一些子女虽然在客观上拥有着父亲的精英文化,但在主观上无法将这些文化遗产转化为自己的天赋或学习能力时,与那些拥有同样的家庭精英文化遗产的子女相比,便在入学机会上没有多少优势。因此,对于这些因个人因素而没有达到其他三类院校入学标准而又想获得入学机会的子女而言,便将目标转向了民办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这样一来,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时的辈出率在这两类院校中就显得较高(后文在分析母亲受教育程度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时子女的入学机会差异时,辈出率在这两类院校中较高也是由于同样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