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1]社会支持有正式支持(formal support)和非正式支持(informal support)两种形式。相应地,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也有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之分。前者是指国家直接干预并用财政和法律等的规范性来维系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方式。后者是指由亲属、邻居、朋友以及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初级群体对高校贫困生提供的经济、劳务、精神等方面的支持。这两种支持体系各有所重、各有所需、各有所依,共同担负着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职责。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转轨刚刚起步,以前那种由政府包办教育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非正式支持特别是其中的非政府组织支持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非正式支持方式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世界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非正式支持有着正式支持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国外,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非正式支持在学校的财政、管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讨非正式支持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构高校贫困生非正式支持体系的必要性 社会系统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贫困问题的产生并非个人之过,而是由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参与,需要社会支持网络利用各种资源帮助解决。从政策论和资源论的角度来看,社会转轨、体制转型,造成贫困的原因增多,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特别是其家庭的贫困并不单纯是哪个组织或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单靠正式网络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非正式网络资源。[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所以,有必要推动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发展,以适应高校贫困生资助的需要。可以说,非正式支持网络是一块很大的可供挖掘和利用的潜在资源,它能为高校贫困生在最需要资助的时候提供快捷和有力的帮助。高校贫困生非正式支持体系是高校贫困生正式支持体系的重要补充。 建构高校贫困生非正式支持体系的必要性,是由非正式支持体系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非正式支持体系具有正式支持体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使网络里的每个人产生“多向的互动”和“资源共享”。具体而言,非正式支持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非正式支持是责任的而非交换的。由于非正式支持是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运行的,所以,非正式支持运行的双方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简单的借贷和买卖关系,由此促成了非正式支持在满足高校贫困生需求方面的诸多长处。 第二,非正式支持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正式支持由于其具有制度性和职能性,从而是一种被动的、等待的和无选择的资助;非正式支持则不同,它可以提供更多的主动的资助与服务。高校贫困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服务组织也会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甚至会根据情况主动地进行调整,以保证高校贫困生的需求。 第三,非正式支持是全方位的而非单一的。正式支持的资助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就目前来说主要是提供助学贷款和财政补贴。而非正式支持则不同,它提供的不是单一的资助,而是全方位的,如提供助学岗位、学前就业、捐款等。一般而言,这种非正式方式更受高校贫困生的欢迎。 第四,非正式支持是灵活的而非刻板的。非正式支持能为高校贫困生提供一种灵活的资助。高校贫困生急需得到什么资助它就提供什么,高校贫困生自己适合于那种资助方式就可以选择那种方式,基本上不受时间、方式和条件的限制。而正式支持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非正式支持体系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具有诸多功能。综合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非正式支持体系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满足高校贫困生援助需求的功能。高校贫困生援助需求的资助有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需要的资助。非正式支持体系能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对高校贫困生提供经济上的援助,比如各种高校贫困生基金、勤工助学岗位等。这种资助具有差异性和多重性的特点,即对由不同原因造成的高校贫困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帮助,或者同时对高校贫困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帮助。另一类是紧急援助,即对高校贫困生由于突然的变故或发生的意外进行援助。尽管一般高校均有其紧急救助系统,但经费有限,要高校贫困生家庭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笔经费,并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支持网络则几乎是不可能的。非正式支持组织能够通过自身的基金存款或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为高校贫困生解决燃眉之急。所以,非正式支持能从紧急援助的角度弥补正式支持的不足。 第二,满足高校贫困生情感交流需求的功能。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韦斯将人的孤独分为两种: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情感性孤独是指缺乏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社会性孤独则指的是缺乏朋友之间的交流。社会学家沃恩·本特森的研究指出,与好友、亲属和邻居进行的随意性交往活动会在生活满足感方面起到极大的作用。[3]部分高校贫困生由于长期的生活窘迫,形成了一种孤僻和不合群的性格,他们既需要亲情交流又需要友情交流。亲情交流不仅会减少高校贫困生的孤独感,而且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友情交流则能够加强高校贫困生的社会交流,改变他们的封闭性倾向。高校贫困生非正式支持既包括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支持,又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高校贫困生情感交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