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令世界瞩目,在“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的豪迈激奋之中,人们对于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议论却越来越多。大学究竟该不该扩招?出国留学该不该放开?助学贷款是不是合理?大学城要不要办?一流大学要不要建?诸如此类,几乎每一项高等教育政策都受到质疑。这反映了我国公众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在这里我们更关心的是,高等教育公共政策何以逐一遭质疑,何以提高公众的容受度。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政策的矛盾和冲突说到底是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人们对于政策的不同观点,乃根基于不同的利益立场。本文仅就高等教育公共政策中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问题略作陈述。 一、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天然地存在着一致性。一个国家,无论其统治阶级是谁,社会秩序的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甚至自然灾害的防范等,都是统治阶级与社会公众所共同需要的。除此之外,社会生活中公平,信任等理念上的软资源,也是阶级统治能够维持下去,社会公众能够生存下来必不可少的要素。在这方面,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不管统治阶级掌握的国家愿意不愿意,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只有维护了这部分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也才能得到保障。除了这种“先天生成”的一致性外,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也具有“后天养成”的一致性,这主要指国家政体意义上的一致性。譬如,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利益自然也就是代表最广大民众的利益了;在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平息社会矛盾,缓和阶级之间的紧张情绪,维护自身的统治,也会主动、有意识地去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这个时候,国家利益也会与公众利益相一致。例如美国越战后,让大量的退伍士兵进入大学学习,这是国家为了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一项举措,但是客观上也提供给了退伍士兵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后天养成”的一致性,具有不稳定性、短暂性和随意性,其发生的情境取决于一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浪潮汹涌澎湃,呼啸而来。知识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创新基础和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事业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镇。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发展高等教育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发展高等教育以振兴民族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发展高等教育又与社会公共利益紧密相连,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以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个人教育的高投入以获取个人高收益,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以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了,社会公众才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发展高等教育在总体方向上,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然而,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并不是相等的,它们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矛盾性之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国家是阶级的工具。尽管国家宣称代表全民利益,但是它是在保障统治阶级利益前提之下而发挥公共职能的,既然如此,国家利益不可能与公共利益同一。第二,社会公众的多元主体构成。公共利益逻辑上讲应当是全体社会公众的利益,但事实上公共利益本身不具备周延性,因为社会公众是多元利益主体的集合,公众之间的利益追求不可能完全一致。第三,政府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背离公共利益。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者,“政府组织被人们设定为社会的公共组织,只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高代表者,并不具有自利性,事实上,政府组织同样拥有自身特殊利益,如特殊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精神文化特权。”[1]第四,国家公务人员背离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公务人员理论上是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准则的,但事实上,国家公务人员都是“经济人”、“理性人”,他们也有着自身的利益和社会需求,因此,当他们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程序的时候,也会产生背离社会公共利益的离心力。第五,信息的不完全性。信息传递渠道的不通畅所造成的信息元素的丢失、失真甚至是虚假,都会影响公共利益的实现。一方面,客观上国家不可能对公众的利益需求信息能够完全获得(这可以称之为“有限理性”);另一方面,由于前面两条所论述的原因,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以及公务人员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故意曲解信息,这些都会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妨碍了公共利益的实现。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公共政策中,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时有表现。以高校扩招为例,1998年以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以10%的速度递增,从1999年的270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40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也从原来的9%上升到17%。扩招从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国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受高等教育水平,大大扩充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存量。然而对扩招政策不只有欢迎和支持,也存在着质疑和批评。扩招政策的出台,起始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缘于“高等教育产业化”。也就是说,政策所追求的价值首先是国家的经济利益,而这种经济利益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通俗地说,让老百姓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供孩子读大学,拉动教育消费,进而拉动交通、建筑等行业的需求。且不说政策目标是否真正得到实现,但至少部分老百姓为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本来该由国家支付的公益性成本也部分转移到了一些公众身上。而经济利益导向使部分学校丢弃公益使命,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拼命扩张,这种代价也最终落到了教育消费者头上。发展的目标偏移导致的公益性的受损,还不仅仅于此。非理性扩张引起的就业问题导致毕业生的实际贬值,这种社会成本也是要由公众来承担的。所以,从一定角度上讲,扩招造成了部分公共利益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