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改革一直存在着考试组织形式的争论,其中有关“大学入学考试应该由国家统一组织还是由大学单独组织”的“统独之争”始终成为焦点。这场争论的着眼点在于谁应是大学入学考试的组织主体。然而从世界范围看,随着大学入学考试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功用不断被发掘并日益突出,大学入学考试的作用、影响和组织实施都突破了学校的范围,从校内走向校外,大学在入学考试组织中的地位也成为了备受争议的焦点。大学入学考试的组织实施从校内走向校外,组织主本的变更是一条重要的线索。本文力图以这一线索为主线,分析世界不同国家在这场变更中导致大学地位变化的时代背景与原因,并对大学在入学考试的组织中应扮演的角色进行初步探讨。 一、组织主体的变更:大学入学考试从校内走向校外 大学入学考试的发展如同大学教育本身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向社会开放的转变过程。考试组织主体的演变清楚地反映了这一转变。为了便于在更大范围内考查大学入学考试形式的变革,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包含当前大学入学考试基本类型的美国(综合选拔制)、英国(证书制)及韩国(国家考试制)等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大学入学考试的组织主体如何发生变化。本文根据三国考试组织主体的不同以及出现的先后,将大学入学考试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学单独组织考试,占据招考的主导和主动地位 大学单独组织考试是各国大学发展初期阶段所普遍采用的形式。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的大学入学考试由学校自行主办,考试一般以口试的方式进行。口试的科目,各校并不完全相同,通常是希腊语、拉丁语和数学,由校长和一些教授主考,最后由校长做出录取与否的决定。(注: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50).) 英国曾在19世纪中期设置了以大学为中心的考试机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分别于1857年、1859年举办考试,主要是利用大学维护学术标准而又不受政府管辖的威信,为中学提供考试服务。这种考试在评定学生能力与学校教学质量上都能为社会所接受,(注:韩家勋、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开创了英国“由大学主宰中学离校考试”的历史。(注:康乃美、蔡炽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 韩国在“光复”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移植美国的教育制度,学院和大学单独举行入学考试。考试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择科目。各校必考科目4科,即国语、英语、数学及社会科目;选择科目为一门以上,由各大学校长会议或大学与政府当局协议做出详细规定。 (二)单个学校之外的社会组织介入考试的组织实施,大学的控制作用削弱 上述三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早期的发展之后,都面临着学生规模扩大、大学单独招考压力增大的问题。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问题,同时防止部分大学单独招考舞弊的蔓延,改革原先入学考试形式就成为必然。 19世纪后半期,美国部分高校在结束单独的入学考试之后,曾实行过一段时间的证书录取制。大学通过对中学教师水平、课程设置等的认可,接受该中学的合格毕业生作为新生。因此,尽管大学不单独组织入学考试,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源要求的控制权。由于证书录取制在提高招考效率,处理大学、中学以及地方州政府的关系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到19世纪末,中部各州大中学校联合会开始酝酿成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以统一大学入学考试,统一考试科目与考试时间。(注:韩家勋、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4).)随后AT、SAT、ACT等一系列局部地区统一的大规模考试相继出现,考试成绩开始成为美国大学招生的主要标准或标准之一。这一阶段出现的统一考试不受国家行政部门指导,由专业考试机构独立组织与实施,这些考试机构是独立的、具有财团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民间教育考试研究和服务性机构。它通过聘请教育测量专家、学科专家和测验心理学家研究、编制与组织考试,同时引入竞争,不断提高考试质量与服务质量,争取更多考生和大学的认可。 英国从20世纪初开始加强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组织实施的干预。一方面,通过设立隶属于国家的决策性考试机构,例如中学考试委员会(1917年成立)、学校考试与评价委员会(1988年成立)等,对原先比较混乱的16岁和18岁考生的考试进行统一并加强全国管理;另一方面,国家通过颁布法律,制定和推行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进而影响具体组织考试的各地方的考试委员会。因此,尽管大学入学考试的具体组织由以一所或几所大学为挂靠单位的8个(16岁考生的考试有5个)地方考试委员会承担,但其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标准的设定、指导大纲的编写以及考试计划的制定,都受到决策性考试机构的监督和影响。国家干预的加强使得大学对考试的控制作用削弱,大学在组织入学考试中的主导、主动地位开始下降。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结束教育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强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与管理。1969年发布《大学升学预备考查令》,实行全国大学预备考试制度,并在文教部下设“大学入学预备考试委员会”,具体管理和组织大学入学考试事宜,包括命题、考试组织、评卷和报告成绩等,规定大学招生录取根据预备考试成绩、高中在校成绩(1973年以后)及大学单独考试成绩来进行。1973年开始,大学预备考试成绩在录取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到1980年,大学预备考试成绩已占各大学招生成绩的30%。(注: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303).)1981年韩国废除大学的单独考试,扩大高中成绩在录取中的比重,并进一步提高国家统一考试(大学入学预考,后改为大学入学学力考试)的地位,规定此成绩要占录取成绩的50%以上。(注: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304).)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的干预到达顶峰,大学在招考中的地位逐渐降低直至被动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