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一个共同特点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与追求。因为大批没有质量的高层次受教育人口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高学历与低就业、高投入与低产出、人才过剩等,会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稳定带来巨大压力。当代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时代的一元化质量标准转向大众时代的多元化质量标准。对此,本文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为基准,分析不同维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价值衡量中的规定性及其作用。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 从古今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有学术取向、社会取向和综合取向。 1.学术取向 所谓学术取向是根据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特别是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学校,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高等教育自身的规范和学术价值及学校的传统。从古希腊的阿卡的米学院(逍遥学院)到洪堡时代确立了科学研究地位的大学再到现代的一流大学,都把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传播与研究、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作为首要的任务。强调严格的精英标准、捍卫学术价值和学术取向一直是这类精英高等教育的宗旨,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学科评价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方面都要确保这种价值取向的落实,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理论和学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最高水平的智慧工作中心,以独特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塑造文人雅士、学术精英为特色,突出了科学、公正、水平、质量的外显标志。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不管市场、商品、利益如何冲击,人们依然坚守学术的圣土,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以传授高深学问、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繁荣与发展文化为己任。 2.社会取向 所谓社会取向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根据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要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随着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整个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把满足社会要求与个人愿望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随着民主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产业结构调整和政治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从学术领域、宗教和政府部门扩大到科技、工商界等社会各个部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人们逐渐摒弃了教育为少数精英提供文科性非职业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起了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观念。现代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就业方式的快速变化,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生产部门的密切联系,强化了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职能。以“为社会经济政治需要服务,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宗旨的社会取向,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向。学以致用的观念、为生活作准备的目标亦使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取向进一步强化,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受教育者期望的价值取向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质量标准的又一个维度。(注: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7.) 3.综合取向 有学者针对社会取向的局限性,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是学术取向、社会取向和人文取向的有机统一,并以人文取向对社会取向进行必要的矫正和补充。高等教育质量的人文取向是指以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尤其是满足整个人类社会改善生存状态、全面进步需要的程度为质量标准,以强调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超越性为特征。离开学术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有悖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离开社会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只会坚守自己的传统标准,保守而缺乏生机与活力,会失去公众和社会的支持;而离开人文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则会使高等教育变成短视的急功近利活动,失去理想主义激情,丧失其可贵的对社会和个人的引导功能。(注: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J].高等师范教育,2002,(2).)(注: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2002,(3).)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其办学到底以何种价值取向作引导,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的社会定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升格、转型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规格、高标准,综合型、研究型成了基本办学范式,学制、教学、管理、招生等环节上与精英教育趋同。这种办学质量标准的一元化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注: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选择[A];郑富芝,范文曜.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国别报告[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十大价值维度 我们要依据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三种价值取向兼顾的原则,在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对多个价值维度进行比较,以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判断有一个合理的衡量尺度。 1.学术维度 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级的心志和个性,大学作为“学术机关”的学术性质量标准成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唯一尺度。传统大学以学术为标志,不论是古代的大学还是现代的大学都把学术标准奉为最高准则。尽管职业教育、实用教育、生计教育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应运而生,今天大学依然以学术性标准作为根本的质量尺度,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定位不同,但学术繁荣依然是大学繁荣标志,这个标准维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内在核心,唯其如此,才称得上“高等教育”。(注: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3,(4).) 2.职业维度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职业需要的社会定位使得高等教育打上了浓厚的时代烙印,职业性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价值选择,个人对高等教育职业能力形成的需求战胜了国家对精英人才培养的传统。多样化的质量观促成了精英标准的改良,使职业性、实用性人才更有用武之地。当然学术性和职业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只是不同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价值取向各有偏重,如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尖子生”对学术的追求,也要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注: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3,(4).)(注: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