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大学生流动的重要性 大学生国际流动,即接收外国留学生或派遣本国学生出国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本身,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例如在二战之后的50年代,德国的学生流动是伴随着“门户开放”政策而出现的,该政策是为了改善希特勒政权之后德国人和德国高等教育的声誉。德国派出的留学生被看作是德国派往别国的使节,而德国接收外国留学生是为了让其体验德国已经回复到一个开放的社会,并且公民的自由受到了尊重。 如今,大学生国际流动已从无组织的或自发的行为进入到依托各种项目的有组织的形式,它与吸引优秀人才、创造财富和人才流失一样,已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单纯从数量上考察学生的流动之外,学生流动的趋势也值得研究。下面将重点探讨短期出国留学(为期6至12个月)、不是以攻读学位为目的的学生流动情况。 对欧洲学生来说,通过短期海外课程项目来获取国际经验已相当普遍。对学生来说,流动至少可以实现两个重要的目标: (a)留学经验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能增加学生的灵活性以及文化和社会知识,从而有助于其适应陌生的环境。 (b)出国留学除了帮助学生提高一种外语能力之外,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各种资历(qualifications),这些将有助于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其获得国际范围内的就业机会。 与派遣留学生一样,接收留学生也非常重要,它也具有两个重要作用: (a)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出国留学机会或不准备出国留学而在国内读书,他们可以通过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而获得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在欧洲,人们用“本土国际化”一词来表述这种现象。 (b)通过外国留学生与其留学目的国之间建立的密切联系,可以帮助留学目的国的企业到留学生来源国进行投资。 二、大学生流动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趋势 各国和各高等教育机构都将其所吸引的留学生数量作为衡量其所提供教育的吸引力和声誉的一个指标。世界上精英聚集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够比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许多大学主动地宣传自己的教育服务和提供的各种课程,目的是从其他国家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这造成了全球范围内人才流动的特定趋势,即从东部向西部流动,从南部向北部流动。这种类型的流动被称作“垂直”流动,即从贫穷落后地区和国家来的学生到他们认为能够提供比本国更好教育的国家或大学学习。[1] 以下是大学生流动的数量和流动趋势的情况,其中的数据和表格大多来源于2000到2001年学生流动统计表(Atlas of Student Mobility)。[2] (a)留学目的国(见表1):我们没有得到世界所有国家留学生的数据,但是学生流动的主要目的国的数据都很清楚。从表1可见,接受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和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仅次于上述国家。在21个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中有12个是欧盟成员国,这12个国家共接收了730,392个留学生,大约比美国多25%。 表1 21个留学目的国
下面让我们作一个比较:在2000~2001年,中国有120,486个学生到国外留学。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留学国是美国(50%)、日本(23%)、英国(9%)、德国(8%)和澳大利亚(3%)。据估算,到2025年,70%以上的国际高等教育的需求来自亚洲,而其中40%来自中国。[3]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预测了需要参加全日制攻读学位的学生数据。 由此可见英语国家的优势、欧盟地区的优势以及拥有庞大稳定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发达国家的优势。 (b)留学生来源国:留学生来源国与留学目的国的情况正相反。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六个主要留学生接收国的百分比数据,但没有与中国相比较的数据。 从表2可见,欧洲是世界范围内派遣和接收留学生的一个中心。但来自亚洲的数据也很引人注目。然而在亚洲,除日本外,其趋势是派遣出去的留学生多于接收的留学生。拉丁美洲和非洲在派遣和接收留学生方面数据都明显偏低。显而易见,尽管在许多国家,尤其是那些接受留学生多于派出留学生的国家,接收留学生实际上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但我仍然怀疑能否把这些国家叫做进口国和出口国,因为进出口纯粹是经济上的术语。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欧洲在派遣和接受留学生方面相对比较平衡,大多数英语国家基本上是接受国(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而世界其他地区,可能日本除外,主要是派出国。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很难参与学生的流动,因为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或者根本不存在,仅有的一些出国留学生都是富家子弟。 表2 在六个主要留学生接收国学习的外国学生来源(%) 美国 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