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众化时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看法、议论随之增多。国家教育部在主导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规模、结构、数量、效益”八字全面教育发展方针,指导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与实践,各地各校正从被动进入大众化阶段向积极主动适应大众化要求而快速转变。其中,探索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目标选择与共同话语。各高等学校因此而展开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改革,从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到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机制的转换,从课程编制与教学内容方法的国际化演进,到大学声誉、生源质量、毕业生素质的社会接受性拓展,等等。凡此种种,无不诠释并折射出当今中国大学对“构建”话语的深切关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作为一项“顶层设计”,立足现实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特点是基础,把握不清不准不够系统全面,极易直接导向“基础性”动摇;孜孜以求抓住质量保障基本矛盾关系为内核,惟有内核整合而非裂散,保障才能有力而长效,凝练成利于学校发展的文化积淀;求真务实确立保障体系构建的“线性”程式是载体,脱离载体则“设计”难以施行,“设计”将停留在价值层面而无法形成实践的效益。 一、正确认识大众化特点是构筑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 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快车,集中地从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增长这一指标体现出来,是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关注的大事。由于关注者的层次、角色定位不同,所关注重点也因此各有选择。比如对于家庭而言,子女读大学的机会及可供选择的高校与专业、交费与今后就业的担忧,可能是其关注的重点;对社会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否具有产业化的倾向、教育公平、劳动力技术市场等结构的变化前景等则可能更受关注;对高等学校而言,招生能力、生源市场份额、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政府,大众化的步伐与速度、过程的重大政策抉择(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宏观调控力度掌握等),以及如何合理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举办能力及其分配等,则需从公众的愿望要求、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以及政府自身的职责等多因素地求得适应与平衡。大众化决不是抽象的名词,而蕴含和滋生一系列实在具体的问题。实际上我国学术界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人口学等多学科对大众化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快车提供“动力”与“润滑剂”,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大众化”本身。 把认清与把握大众化特点作为高等学校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高校除了应该了解不同主体对大众化的关注倾向,把握学界不同学科有关大众化而谈大众化问题的种种观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以规模、速度为主要标志的大众化(即按马丁·特罗的观点)置于广阔的包含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因素的社会系统中,历史地、比较地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而不能孤立地就大众化而谈大众化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信息化、国际化、法治化一起,相互交织、互为背景、共溶一体。换句话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法治化进程中的大众化。 首先,世界性的新科技革命对高等教育功能的组织与实现带来挑战,高等教育信息化成为全球的一个共同趋向。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关于生存、发展的观念转变,也正以革命性方式快速地改变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尤其籍以存在的电子书刊、电子图书馆、超文本、E-learning、搜索引擎、扫描与语音输入、溶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数字技术等等,对传统的认知对象、认知方式等认知活动条件的改造与转化,已经不同程度地实现了鼠标、键盘对书包的替代;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不仅激活教育资源、冲击资源组织秩序,同时将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提出挑战,乃至对高等教育全部功能的组织与实现带来冲击。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正是在广阔的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浪潮,在电子时代、在E世界里展开的,经历的是向信息化迈进中的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提升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互为激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由科学知识是全人类共有财富、高等教育的使命而决定的,并由各国高等教育政策及信息技术作支撑的,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技术背景。随着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浪潮的推动、中国正式加入WTO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不断提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框架内,国际化的提升表现为以履行教育开放及服务承诺为契机,国际化的重心由关心学生的流动扩大到课程设计、教师开发、质量保证、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教育集团的建立等,对高等学校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资源开发、质量认证等逐渐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可以推断的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WTO框架内的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方式的全面启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在本国土内推行的大众化将产生上位规范下位的重大影响,“国际化”通过“大众化”而产生实际和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