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简称IR),是在一定理论观照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式,特别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程式,对单个高等院校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研究。[1]它常常也被称为高等院校“对自身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院校研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研究范式,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院校研究已经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全国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筹)也已于近期成立。但是,院校研究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与意义?在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环境与条件之中才能发挥作用?对于这样一些重要的前提性问题,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探讨,以寻求在我国引进与推动院校研究的有效途径。本文着重从比较的角度,分析院校研究的职能、功能及其所需要的条件,探讨在我国开展院校研究的可能性及现实性。 一、院校研究的基本特性 通过文献分析以及对美国的院校研究者的访谈调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院校研究这种特殊的研究活动的基本特性。 首先,从研究对象上看,院校研究所研究的主要是单个的高等院校,是研究者对他身在其中的那所特定的学校的研究。一所高校,之所以要设置院校研究办公室之类的机构,并且还要设定若干专兼职编制,完全是自我改进、自我服务性的行为。纵览美国设置于各个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及其研究者,可以认定,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以所在的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于本校为基本职能,通过研究本校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服务于本校的管理和决策。虽然院校研究者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也常常不可避免地要研究诸多的其他院校或整个高教系统的共同问题,但是,这种研究并不是他们的基本职能所在。他们之所以要研究其他高校或整个高教系统的问题,那也仅仅是出于通过比较别校或整个系统从而更好地研究与认识本校的需要,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知己”。正因为研究对象是单个的高等学校,所以,院校研究的结果只能是“个别性”的,严格地只适用于这所特定学校。从表面上看,这种个别性虽然远离了科学应具有的普适性,但是,它却是院校研究结果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和保证;院校研究结果越是具有个别性,越是对研究对象具有针对性,那么,它就可能越是有效,越能解决特定的问题。至于如何从这许多个别的结果当中归纳出普适性的结论甚至理论学说,那这就不是院校研究的职能,而是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任务了。 其次,从具体的研究内容上看,院校研究以“需求定向”为特征。也就是说,研究什么问题,不是院校研究者凭自己的研究兴趣来确定的,而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按照学校领导者的需求来确定。校方命题,院校研究者按题作业、定期交卷,一点不能含糊。既然是“需求定向”,那就必然有“应急”性的特点,有几分“救火队”的角色。每当学校运行出现棘手问题之日,就是院校研究者挺身而出、追本寻源、出谋划策、大显身手之时。同样,既然是“需求定向”,研究内容和课题必然呈多样性,这是由院校运行过程中问题矛盾的多样性以及学校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当然,研究的具体问题尽管多样而庞杂,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研究得比较集中的,如校情与环境研究、学生事务研究、财政状况研究、教师事务研究、专业与课程评估。 再次,从研究方法上看,院校研究的重要特点是科学性和定量化。这也是院校研究区别于日常的“学校工作研究”的关键标志。总的来看,院校研究在研究程式上对科学性有自觉的追求。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问题,即便是极其琐碎的小问题,也力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现场观察、个案分析、测验研究、目标模拟等,从明确问题对象、收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资料到得出结论、写作报告,程式上大都很规范。特别是,院校研究在方法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定量化倾向。对于研究的任何问题,只要是能够定量的,都毫无例外地加以量化并作定量分析。程式上的科学性和方法上的定量化,是院校研究区别于日常的经验性“工作研究”或“校务研究”的关键所在。因为如果仅仅从内容上看,院校研究确实类似于日常的、经验性的“工作研究”或“校务研究”,因为它们研究的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有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其实早就有了“院校研究”。如果仅仅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这样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进入方法的层面,两者的区别就泾渭分明了。院校研究在方法上已经积累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定量的程式和规范,为所有的院校研究者所共同遵循或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套科学、定量的程式和规范,不仅使院校研究和日常的经验性“工作研究”或“校务研究”很好地区别开来,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院校研究在现代高等学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产生重要功效的保证。 最后,从研究者方面来看,院校研究在高校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工作岗位,具有身份和研究上的独立性。一是岗位和身份的独立性:高校设置了专门的“院校研究”岗位之后,基本上是公开在国内外招聘;某人一旦被聘到某校的“院校研究”岗位上,很明确就是专门承担院校研究工作;其身份既不同于教师,又不同于行政人员。二是研究过程的独立性:尽管研究的问题表现为“需求定向”,学校要求研究什么你就得研究什么,但是,一旦问题确定以后,采用什么具体方法去研究,完全由研究者自己来决定;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则由研究获得的事实和数据来说话,而不管领导者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正是这种身份的独立性和研究过程的独立性,保持了院校研究应有的客观性和中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