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我们根据一流大学学科结构形成的特征将它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传统文理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综合性大学。第二类是以单科性技术学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偏理工大学。第三类是以日本的东京大学、美国的康乃尔大学等为代表的全科型大学。这些世界一流大学有的历史悠久,数百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大学前列,有的则只有百余年,亦成为一流大学的后起之秀,为各国大学所效法。我们主要以美国一流大学为研究对象。从这些一流大学的学科结构来看,其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流大学大都经历了从单科性到多科性和综合性的发展历程,但是它们并非全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大学,它们走向综合性大学的途径和综合化程度各不相同 第一类传统综合性大学历史悠久,其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是偏文理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为偏理工型大学。为便于比较,我们仅选取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例来分析他们走向综合性的历程。哈佛大学是美国第一所高等学府,创建于1636年。创建初的哈佛学院完全按照英国大学的模式创建,以培养教会人士为目的[1]。直到17世纪50年代才开设较实用的课程。1780年哈佛学院改名为哈佛大学。19世纪,为适应大工业的发展,哈佛大学在原来的以文理为主的哈佛学院、医学院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神学院、文理学院、法学院、牙医学院、设计学院,20世纪建立了商业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学院。如今的哈佛大学拥有11个学院。其学科覆盖我国学科分类中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等八大类。斯坦福大学建立于1891年,从其建校之日起就标榜“实用教育”,开始时只是一个技术学院。20世纪初,斯坦福大学先后创办了法学院、医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二战后,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又组建了理学院、人文学院,后又将理学院改建为地球科学院,将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学科与人文学科合并组建文理学院。它从二战后形成“七大学院”格局维持至今。这“七大学院”是:工学院、文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工商研究生院。斯坦福大学的学科覆盖面宽,涉及我国学科分类中的9大类,只缺少农学和军事学。斯坦福大学从1982年跃居美国大学排行榜榜眼后,十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 第二类大学为从单科性技术学院发展起来的理工大学。尤以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和加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CIT)为典范。MIT建于1861年,186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当时只不过是一所只有15名学生,6名教师的技术学院。1881年沃尔克担任校长后,增设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卫生工程、造船工程和地质学等专业,但此时的MIT仍然是一所纯工科的技术学院。1930年第九任院长康普顿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把基础学科提高到与工程学科同样的地位。经过19年的努力,实现了由单一的工科技术学院向理工结合的大学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至此,MIT已变成了一个文、理、工管多学科并存的偏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从学科分布来看,MIT只有我国学科分类中的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五类,未设法学、教育学、医学、农林等学科,并不是我们一些大学所追求的门类齐全的大学。与我国现在多数大学规模和学科覆盖面相比,CIT是一所典型的袖珍型大学。直到今天,CIT只有工学类的生物学学院、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理学类的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质和地球科学学院,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类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CIT所涉及的学科有文学、经济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 第三类大学为全科型大学。美国的康乃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属于此列。1865年,一个以“我要创办一所学校,人人都能在此学习他想要学的学科”[2]团为理念的新大学——康乃尔大学诞生了。康乃尔大学现设有13个学院,4个综合性学科协理处,能够提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类知识领域的大多数层次的教育和研究机会。日本的东京大学成立于1877年,设文、法、理、医四个学部。东京大学首任总理加藤弘之要求把学校发展成学科齐全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培养国家领导人和各阶层的中坚力量。在“殖产兴业”思想的指导下,理学部的造船学科、采矿冶炼学科、工学科从中分离出来,组建新的工艺学部,并一度以培养工学专业人才为主。后几经调整,目前东京大学含法学、医学、工学、文学、理学、农学、经济学、教养学、教育学、药学等10个学部69个学科,610个讲座,囊括了当今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成为世界著名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从这几种类型一流大学学科结构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大学在建校之初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而且从学科的结构来看,它们大都经历了从单一性向多科性和综合性的发展历程。这种变化既有外在环境的推动,但同时亦和它们的传统和办学理念密切相关。因此,在表现出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这一共同特征的同时,又因特别注重自身的优势与传统而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性。如哈佛大学起初只是培养教会人士的教会学校,到18世纪末自然科学才在学校中站稳脚根,但它至今仍没有工学和农学,其主体学科和强势学科也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但它没有医学、商业和法律学科,正如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所说:“普林斯顿大学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承受了要建立法学院和商学院的巨大压力,普林斯顿大学进行了顽强的抵制。今天,普林斯顿仍是一所最好的大学。”[3]MIT和CIT的崛起,更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真理:门类齐全不等于一流,有了一流的学科才会有一流的大学。虽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发展人文社会科学,而且某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很出色,但无法与其更出色的理工学科抗衡。它们一流的理工学科是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突破口。如果说在学科设置上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表面特征,那么,更重要的是综合性表达了一定学科覆盖面基础上的学科之间的关联,即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是以一定的强势学科为前锋,从而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否则,再多的学科门类,再大规模的学校规模也无济于事。康乃尔大学、东京大学等则是真正完全的综合性大学,它们既有传统的文理学科,还有大量很有特色的农林、兽医、资源、家政、保健服务等实用技术学科,其学科覆盖面超过了传统综合性大学,且各学科齐头并进。因此,这种“巨无霸”大学只要抓住机遇,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同样也可以成为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