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急剧扩张,大学城建设如雨后春笋。大学城的兴起是教育改革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学的角度来看,大学城建设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大学城建设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闯出了一条“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活力。与传统的办学模式相比较,大学城具有“运转机制市场化、教育资源共享化、社区管理政府化、师生生活社会化”等鲜明办学特色。然而在大学城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负效应,隐藏着一些价值误区和共性问题。为此,必须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大学城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国外大学城建设与管理的有益经验和成果,合理定位我国大学城的发展目标与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视角,深入阐述了外部效应理论及其对大学城建设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矫正我国大学城外部效应的具体措施——发展对策。 二、外部效应理论概述 (一)外部效应理论的涵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市场交易一般是指人们自愿地以货币来交换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交易双方是市场机制受益的主体,市场作用影响的交易当事人。但是,在市场有效的现实情况下,市场交易的许多交互作用却发生在市场之外,正如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A·萨缨尔森所说:“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或溢出效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资源配置要求最优的经济学来讲,出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说明市场机制相对于交易主体有非效率的一面。外部效应理论指出: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数是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就有外部效应的存在。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一个人的行为或某些资源的使用影响到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或福利,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使用某种交换手段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外部效应的形成原因 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与社会受益之间的差异,外部效应使个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大于社会受益。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影响了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第三者又未参与交易双方的交易时,即产生了外部效应。总之,外部效应的产生是人们决策范围之外的,料想不到的结果或影响,是随着生产或消费的进行而产生的某种副作用。 (三)外部效应的分类 外部效应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只采用如下分类:以外部效应产生的后果对于承受者的损益而言,有益则称为外部正效应或外部经济,有害有损失则称为外部负效应或外部不经济。前者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为第三方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收益或福利,但却不能得到回报或报酬。譬如高科技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后,部分社会成员将会免费使用,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后者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例如工厂排污造成环境污染。又如航空公司制造了大量噪音,一般不会因为干扰了机场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而进行补偿。 三、大学城的外部正效应分析 就外部效应对大学城的影响来说,大学城的外部正效应从总体上表现为:它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资源的整合,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最终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兴建大学城,英国的剑桥大学城,牛津大学城,美国的哈佛大学城,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城,法国的法兰西岛科学城,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都是大学城建设的典范。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中写到: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变革和创新是促进经济增张的四个轮子。笔者力图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大学城的外部正效应,但同时又不限于此。 (一)以人为本,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促进教育的大众化和现代化 我国已经确定了到2005年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即迈向大众化)的奋斗目标。大学城是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柯尔曼所说:“教育是开启通往现代化的钥匙。只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现代品质的人,进而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大学城是“人才城”和“科技城”,是树立人才本位和知识本位教育价值观的重要表征。 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都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建设大学城,培养造就大批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是大学城外部正效应的突出表现:一方面,建设大学城,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积聚作用和射流效应,使人才的配置、流动和开发达到最优。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所投入的劳动力质量,如劳工的技术、知识和纪律性是一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大学城的建设有利于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另外,大学城有利于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例如在硅谷,由于师生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广泛的、经常性的流动,使大学和社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协同发展的关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培养了大批人才。